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乙型肝炎病毒" 39條結果
  • 中草藥治療乙型肝炎病毒無癥狀攜帶者的系統(tǒng)評價

    目的 評價中草藥治療乙型肝炎病毒無癥狀攜帶者的療效與安全性.設計 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研究的鑒定 檢索Cochrane肝膽疾病組、Cochrane圖書館、Cochrane另證醫(yī)學領域試驗注冊數(shù)據(jù)庫,MEDLINE、EMBASE以及BIOSIS數(shù)據(jù)庫.手工檢索發(fā)表與未發(fā)表之中文文獻.納入標準 收集比較中草藥與安慰劑、未治療、非特異性治療或干擾素治療乙型肝炎病毒無癥狀攜帶者并隨訪達3個月以上的隨機臨床試驗.試驗無論是否使用盲法或發(fā)表語種均不受納入限制.資料提取與統(tǒng)計 方法兩名評價人員獨立提取資料.納入試驗的方法學質量采用Jadad評分標準與隨機分配隱藏.數(shù)據(jù)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專用軟件RevMan4.1版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3篇共涉及307名病人隨訪達3個月及以上的隨機臨床試驗符合納入標準.均為低質量試驗.健脾溫腎方與干擾素比較對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顯著效果: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表面抗原(HBsAg)相對危險度為2.40(95%可信區(qū)間1.01~5.72),血清e抗原(HBeAg)轉化為e抗體的效應為2.54(1.13~5.70).草藥葉下珠和黃芪與安慰劑比較未見顯著的抗病毒效果.對8個隨訪少于3個月的隨機臨床試驗的分析表明中草藥對病毒標志物無顯著療效.試驗未發(fā)現(xiàn)嚴重的副作用.結論 由于小樣本及低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中草藥治療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證據(jù)無夠充分.需要進一步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

    發(fā)表時間:2016-08-25 03:1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草藥葉下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統(tǒng)評價

    目的 評價葉下珠屬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療效和安全性.設計 隨機臨床試驗的系統(tǒng)評價.方法 用電子和手工檢索鑒定比較葉下珠與安慰劑、不治療、非特異性治療、其他草藥治療、或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隨機臨床試驗.葉下珠合用干擾素與單用干擾素比較的隨機試驗也予以納入.無論使用盲法與否或以何種語言發(fā)表均無限制.納入試驗的質量用Jadad記分量表加隨機隱藏評價.結果 22篇試驗包含1947名患者符合納入標準.5篇雙盲試驗被評為高質量試驗,其余均為低質量試驗.合并的結果表明,與安慰劑或不治療比較,葉下珠屬對于血清HBsAg轉陰有積極效果(相對危險度5.64,95%可信區(qū)間1.85~17.21).葉下珠與干擾素比較,在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轉陰效果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在血清HBsAg、HBeAg、HBVDNA轉陰以及轉氨酶復常方面,葉下珠優(yōu)于非特異性治療或其他草藥治療.分析表明葉下珠與干擾素聯(lián)合用藥比單用干擾素效果更好,HBeg轉陰相對危險度1.56,95%可信區(qū)間1.06~2.32,HBVDNA轉陰的相對危險度1.52,95%可信區(qū)間1.05~2.21.這些試驗沒有報告發(fā)生嚴重的副性事件.結論 根據(jù)本系統(tǒng)評價,某些葉下珠屬可能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然而,由于試驗的方法學質量普遍較低以及該草藥使用的變異性大,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jù)支持它的治療應用,需要進一步的大樣本試驗.

    發(fā)表時間:2016-08-25 03:1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肝硬化患者前S1抗原、e抗原及乙型肝炎病毒DNA結果分析

    目的 探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陽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前S1抗原(前S1抗原)、HBV e抗原(HBeAg)及HBV核酸定量檢測(HBV DNA)相關性。 方法 2008年7月-2011年5月對97例HBsAg陽性肝硬化住院患者和50份HBsAg陰性的健康體檢者血清進行前S1抗原、HBV血清標志物檢測及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HBV DNA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 97份HBsAg陽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HBeAg及HBV DNA陽性率分別為53.6%(52/97)、22.7%(22/97)及61.8%(60/97)。22例HBeAg陽性血清中,前S1抗原陽性18例(81.8%), HBV DNA陽性20例(90.9%)。75例HBeAg陰性血清中,前S1抗原陽性34例(45.3%),HBV DNA陽性40例(53.3%),兩者的前S1抗原與HBV DNA結果間都具有很好的相關性。HBV DNA含量與前S1抗原及HBeAg陽性結果顯示:HBsAg陽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 DNA陰性率為38.1%(含量<103 copies/mL),而陽性檢出率HBV DNA含量主要集中在103~105 copies/mL,占81.7%(49/60),HBV DNA含量>105 copies/mL占18.3%(11/60)。 結論 HBsAg陽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主要以HBV非HBeAg陽性血清學模式為主,HBV DNA陽性檢出率的含量主要集中在103~105 copies/mL。前S1抗原在HBeAg陽性血清中與其含有HBsAg病毒及HBeAg陽性患者具有很好的相關性,而在HBeAg陰性血清中存在著差異。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among Pre-S1 antigen, HBeAg and HBV DNA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HBsAg-positive liver cirrhosi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serum pre-S1-antigen, HBV serum markers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HBV DNA results in 97 patients with HBsAg-positive liver cirrhosis and 50 HBsAg-negative healthy volunteer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8 to May 2011. Results Among the 97 samples of HBsAg-positive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serum, the positive rates of Pre-S1 antigen, HBeAg and HBV DNA were 53.6% (52/97), 22.7% (22/97) and 61.8% (60/97), respectively. In the 22 samples of HBeAg-positive serum, the number of positive pre-S1 antigen and HBV DNA was 18 (81.8%) and 20, respectively. In the 75 samples of negative HBeAg serum, the number of positive pre-S1 antigen and HBV DNA was 34 (45.3%) and 40 (53.3%) respectively. The pre-S1 antigen was correlated well with HBV DNA results in both the two groups. HBV DNA level, pre-S1 antigen and HBeAg-positiv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rum HBV DNA negative rate of HBsAg-positive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as 38.1% (<103 copies/mL), while the positive rate of HBV DNA level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at 103~105 copies/mL, accounting for 81.7% (49/60), and HBV DNA level over 105 copies/mLaccounted for only 18.3% (11/60). Conclusions HBsAg-positive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mainly have a serum non-HBeAg-positive HBV serology pattern, and HBV DNA positive rate of the conten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at 103~105 copies/mL.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pre-S1 antigen in HBeAg-positive serum and patients with HBsAg virus or positive HBeAg, while for Pre-S1 antigen in HBeAg-negative serum, it is quite different.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表達乙肝病毒preS2S蛋白的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能表達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reS2S抗原蛋白的荷瘤小鼠模型,為研究HBV核酸疫苗的體內CTL應答及免疫治療作用提供簡便易行的研究模型。 方法:以免疫印跡法驗證SP2/0-S2S細胞中有HBV preS2S抗原的穩(wěn)定表達,將SP2/0-S2S細胞種植到BALB/c小鼠脅部皮下(荷瘤),觀察能否生長成瘤,以及成瘤的時間、腫瘤大小和荷瘤后小鼠的生存時間;以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小鼠腫瘤組織HBV preS2S抗原的表達。以不表達preS2S抗原蛋白的SP2/0-CMV細胞荷瘤小鼠作為陰性對照。結果:荷瘤后3天~1周,SP2/0-S2S細胞可在小鼠皮下形成實體腫瘤,成瘤率為100%,腫瘤細胞中有preS2S抗原表達,荷瘤后小鼠的平均生存時間為16±1天;與不表達preS2S抗原蛋白的SP2/0-CMV細胞荷瘤小鼠相比,成瘤率、成瘤時間、腫瘤大小及生存時間差異。結論:建立了能表達HBV preS2S抗原蛋白的荷瘤小鼠模型,可用于HBV核酸疫苗的體內CTL應答及免疫治療作用的實驗研究。同時也建立了不表達preS2S抗原蛋白的荷瘤小鼠模型,可用作陰性對照。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1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肝細胞肝癌關系的研究△

    目的 探討HBsAg陽性肝細胞肝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基因型與其患HCC之間的關系。方法 運用PCR條帶分析與基因測序相結合的方法對我院500例HBsAg陽性患者(其中HCC患者150例)的HBV DNA進行分型,并對分型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HBV DNA B型和C型基因型是HBsAg陽性HCC患者和非HCC患者的共同優(yōu)勢基因型,但HCC患者中C型基因型所占比例為65.33%(98/150),明顯高于非HCC患者的25.14%(88/350),而B型則相反,分別為28.67%(43/150)與68.86%(241/350),χ2=75.45,Plt;0.05。HCC患者中,HBV的B型與C型基因型分布在不同性別及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HBV DNA C型基因型在HCC患者中多見,可能與HCC的發(fā)生有關。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肝移植圍手術期HBV再感染的預防

    目的 探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關疾病患者肝移植圍手術期HBV再感染的預防措施。方法 回顧近年相關文獻并進行綜述。結果 對患HBV相關的急、慢性肝病的肝移植患者,預防移植后HBV再感染至關重要。目前不僅有多種預防HBV再感染的藥物應用于臨床,而且針對患者不同特點,在預防方案方面也有新的研究進展。結論 肝移植是治療HBV相關疾病的有效方法,圍手術期合理準確地選擇預防HBV再感染方案對延長患者肝移植術后存活期有重要意義。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0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普外科住院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附5297例臨床分析)

    對1990~1993年住我院普外科患者5297例進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學統(tǒng)計調查。結果:HBV感染者3736例,總感染率70.5%,HBsAg、抗-HBs及抗-HBc的陽性率分別為19.4%、35.9%和41.1%,明顯高于一般人群。而肝膽胰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HBV總感染率、HBsAg及抗HBc的陽性率分別為80.3%、34.2%和56.1%,亦明顯高于外科其它系統(tǒng)疾病患者。因此,應重視有HBV感染的普外科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拉米夫定聯(lián)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預防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復發(fā)的系統(tǒng)評價

    目的?評價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聯(lián)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預防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復發(fā)的價值。方法?計算機檢索MEDLINE(Ovid)、PubMed、EMbase、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BM、CNKI、VIP關于LAM聯(lián)合HBIG與LAM單用預防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復發(fā)的隨機雙盲對照、非隨機同期對照及病例對照研究。檢索時間截至2008年12月。兩名研究者獨立按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方法選擇試驗、提取資料,并采用RevMan 5.0.18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11項研究,均為非隨機同期對照試驗,共1 421例患者,其中LAM聯(lián)合HBIG組1 035例,LAM單用組386例。結果顯示,LAM聯(lián)合HBIG治療組較單用LAM治療組:① 減少乙肝病毒復發(fā)風險達73%[RR=0.27,95%CI(0.20,0.37),Plt;0.000 01];② 減少乙肝病毒YMDD變異風險達72%[RR=0.28,95%CI(0.15,0.53),P=0.000 01];③ 減少乙肝病毒復發(fā)所致的死亡風險達79%[RR=0.21,95%CI(0.09,0.49),P=0.000 3];④ 受者和移植物總的生存率兩組相似[RR=1.03,95%CI(0.95,1.11),P=0.51;RR=1.04,95%CI(0.97,1.12),P=0.26]。 結論?現(xiàn)有研究顯示LAM聯(lián)合HBIG治療比LAM單用可明顯減少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復發(fā)、發(fā)生YMDD變異及乙肝病毒復發(fā)所致的死亡風險。LAM聯(lián)合HBIG是預防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復發(fā)的有效措施。

    發(fā)表時間:2016-09-07 11: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乙肝病毒YMDD區(qū)變異后不同抗病毒療法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

    目的 系統(tǒng)評價與拉米夫定相關的乙型肝炎病毒YMDD區(qū)變異后不同抗病毒治療方法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MEDLINE (1989~2004.4)、EMBASE (1989~2004.4)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1989~2004.4);手工檢索未發(fā)表的中文學術會議文獻.收集與拉米夫定相關的乙型肝炎病毒YMDD區(qū)變異后不同抗病毒療法的臨床隨機與半隨機對照試驗,由兩名評價者獨立評價和提取資料,并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專用軟件RevMan 4.2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共納入5篇隨機和半隨機對照研究,包括6個試驗組284例病人.Meta分析結果顯示,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治療對HBVDNA、HBeAg轉陰率及ALT復常率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應用拉米夫定,其RR和95%CI分別為16.61(2.29,120.71),6.66(1.23,35.88)和6.26(2.29,17.12).氧化苦參堿+胸腺肽對HBVDNA、HBeAg轉陰率明顯優(yōu)于單獨應用拉米夫定,其RR和95%CI分別為2.96(1.26,6.93),2.51(1.05,5.98).試驗組單獨使用阿德福韋與拉米夫定比較,兩者在HBVDNA及HBeAg轉陰率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 11.00,95%CI(0.65,186.02);RR 7.00,95%CI(0.39,126.92)];干擾素+拉米夫定對HBVDNA轉陰率、HBeAg轉陰率、ALT復常率優(yōu)于單獨應用拉米夫定,其RR和95%CI分別為3.50(0.90,13.58),4.90(0.70,35.10)和2.80(0.91,8.12);拉米夫定+中藥與拉米夫定比較,其HBVDNA轉陰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 1.16,95%CI(0.89,1.51)].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副作用主要有:干擾素組產(chǎn)生流感樣癥狀,阿德福韋組有輕度腎臟損傷,拉米夫定組有少數(shù)病例出現(xiàn)一過性病情加重.結論 乙肝病毒YMDD變異后,阿德福韋+拉米夫定、氧化苦參堿聯(lián)合胸腺肽等療法的抗病毒作用及生化指標改善均優(yōu)于繼續(xù)單獨使用拉米夫定.但由于樣本量偏少,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普遍較低,對此尚不能得出肯定性的結論,有待擴大樣本進一步研究.

    發(fā)表時間:2016-09-07 02:2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研究進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持續(xù)感染與肝細胞癌(HCC)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由HBV X基因編碼的X蛋白(HBx)是一個多功能蛋白,可通過反式激活和蛋白相互作用持續(xù)調控病毒的生活周期和宿主細胞的代謝,最終導致肝細胞癌變。因此,近年來對于HBx在病毒復制和致HCC中的作用機制成為研究熱點。

    發(fā)表時間:2016-09-07 02:3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