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標題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放射科磁共振研究中心(HMRRC)龔啟勇教授團隊: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磁化傳遞成像研究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放射科磁共振研究中心(HMRRC)龔啟勇教授團隊于2017年8月1日在Radiology發(fā)表文章“Magne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 of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影響因子:7.469)。(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閱讀原文)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8年報告全球抑郁癥患者數(shù)達3.0億,抑郁癥已成為最主要的致殘性疾病之一。在我國,抑郁癥的發(fā)病率約5%~6%,目前患病人數(shù)已超4000萬,但就診率不足10%??挂钟羲幬镏委熌茱@著消除抑郁癥狀而成為臨床治療抑郁癥患者的首選方案,但約30%的抑郁癥患者在經過規(guī)范化藥物治療后無明顯改善,這種情況被稱為難治性抑郁癥。難治性抑郁癥具有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生活質量低等特點,且易發(fā)展為長期慢性疾病,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負擔。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經過充分治療緩解后,其一年內復發(fā)率高達80%,而長病程患者在十年內的康復率僅約40%。


難治性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可受遺傳、機體內環(huán)境神經遞質等多種因素共同調控。近年來,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研究的神經影像學和細胞因子學說快速發(fā)展,從腦結構、功能和網絡等多模影像學技術方面探究難治性抑郁癥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成為可能,這有望為診斷及治療方案優(yōu)化等提供客觀依據。


龔啟勇教授團隊的該研究首次對臨床上定義為難治重癥抑郁癥患者進行了磁共振的腦磁化傳遞成像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重癥抑郁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藥物抵抗,其機制可能是由于腦任務積極網絡和默認網絡之間的拮抗關系失去平衡所導致。


該研究是在團隊前期對重大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抑郁癥患者經過規(guī)范化治療后出現(xiàn)難治性抑郁癥的大腦微觀結構改變,并和非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及正常對照組進行比較。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一種對神經生物改變敏感的新方法,即磁化傳遞成像技術(MTI),它可用于較敏感的探究疾病人群的大腦腦組織大分子物質含量的變化,通過測量計算腦組織中結合水與自由水之間的磁化傳遞效率(MTR),來獲取更多的組織結構信息,從而反映腦微觀結構的改變。該研究共納入69例抑郁癥患者,包含難治性抑郁30例、非難治性抑郁39例和40例正常對照。該研究發(fā)現(xiàn),與非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相比,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雙側中央前回、左側枕中葉和左側楔前葉的MTR降低,且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左側顳葉的MTR值較非難治性患者也有降低趨勢。上述難治及非難治性抑郁癥MTR差異的腦區(qū)屬于任務正激活腦網絡和默認腦網絡,說明難治及非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在任務正激活腦網絡及默認腦網絡具有不同的腦微觀結構大分子物質狀態(tài),有助于從精神影像學方面理解難治及非難治性抑郁癥的不同神經生物學機制。



圖示: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出現(xiàn)多個腦區(qū)的磁化傳遞率值降低,這些異??赡苁怯捎谀X內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磷脂等)的減少,導致腦任務積極網絡和默認網絡之間的拮抗關系失衡所致。


專家點評一


Radiology雜志專家顧問副主編、美國哈佛醫(yī)學院放射學教授Michael H. Lev于同期Radiology雜志發(fā)表述評(Buch K, et al. Radiology. 2017),指出該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磁化傳遞成像技術,揭示了難治性抑郁癥與非難治性抑郁癥在重要腦網絡的結構差異,為探索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提供了新思路。默認腦網絡與自我導向和社會認知、情景記憶和自體回憶等有關。任務正激活腦網絡負責促進主動認知過程,具有目標導向性。因此,默認腦網絡與任務正激活腦網絡的結構異??赡芘c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治療反應有關。該研究為區(qū)分難治和非難治性抑郁癥提供了可能的生物標志物,反映了兩類抑郁癥亞組不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本專家評述詳情參見:

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17171023?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3Arid%3Acrossref.org&rfr_dat=cr_pub%3Dpubmed&;


Michael H. Lev, MD:Radiology雜志專家顧問副主編、美國哈佛醫(yī)學院放射學教授



專家點評二


北美放射學會(RSNA)特約評論員 Nick Klenske在RSNA網站上專題發(fā)表了“神經影像技術輔助理解難治性抑郁癥”(Neuroimaging Technique Aids Understanding of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的報道對該研究進行了評述。該報道指出,目前關于難治性抑郁癥的神經影像研究十分有限,該研究發(fā)現(xiàn)了難治性抑郁癥與非難治性抑郁癥之間局部腦組織大分子物質含量差異,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即使兩組患者在腦組織宏觀形態(tài)學上沒有差異,部分抑郁癥患者對抗抑郁藥物治療反應也會較差,同時該研究為既往關于難治性抑郁癥正激活腦網絡及默認腦網絡間功能聯(lián)系失衡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結構相證據。此外,該研究為今后關于難治性抑郁癥的大分子機制研究提供了可能的假說,促進了精神影像學(psychoradiology)的發(fā)展。


本專家評述詳情參見:

http://www.rsna.org/News.aspx?id=22206


Nick Klenske:北美放射學會(RSNA)特約評論員 


作者投稿心得


Radiology 雜志是放射學領域排名第一的雜志,該雜志對文章創(chuàng)新性要求很高,對文章的格式要求也非常嚴格。因此投稿前一定要對文章的創(chuàng)新性進行評價,確認前應仔細檢查和核對文章的內容、語法和書寫錯誤等,否則就會很快收到退稿信。最主要的是,該雜志的審稿人中專門有一位負責統(tǒng)計學的專家,會嚴格的對論文中涉及的統(tǒng)計分析進行評判和指導,如果文章統(tǒng)計有問題,審稿人會要求作者補充樣本量或者重新統(tǒng)計。因此,投稿前最好找統(tǒng)計方面的專家進行把關。修稿時要根據審稿人和編輯提出的問題,逐條細致詳實地回答,必要時補充重要的實驗方法和結果,對于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禮貌地進行解釋和感謝。


第一作者



賈志云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核醫(yī)學科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衛(wèi)生健康委學術技術帶頭人。省級精品課程《核醫(yī)學》負責人。主要從事PET/CT顯像的臨床診斷工作及精神影像學和分子影像學的基礎或應用基礎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基金3項。近年來在著名精神病學和影像學雜志如 Am J Psychiatry(IF=14.2),Neurosci Biobehav Rev (IF=8.8),Theranostics(IF=8.8),Radiology (IF=7.3),J Psychiatry Neurosci (IF=7.4) 上共發(fā)表論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fā)表SCI論文30余篇(累計IF>130,被引>800,其中IF>5分的10篇,IF>8分的4篇)。副主編或參編專著4部。先后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2項,中華醫(yī)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華夏醫(yī)學科技一等獎1項。任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核醫(yī)學分會常委,中華醫(yī)學會核醫(yī)學分會第九、十屆青年委員,四川省核學會同位素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yī)學會核醫(yī)學分會常委等。


通信作者



龔啟勇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副院長、放射科主任醫(yī)師。2014年獲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長期從事臨床放射診斷。早期臨床研究工作集中在神經放射影像(Neuroradiology),尤其是頭頸部與神經系統(tǒng)腫瘤放射診斷與鑒別診斷。近年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CMB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973、863課題和美國NIH R01基金(NSFC聯(lián)合)等資助下,聚焦精神放射影像(Psychoradiology)的臨床難點,對重大神經精神疾病的客觀表征做了系統(tǒng)深入的磁共振影像研究,精神放射影像作為Radiology的新興學科分支,已成為我國在國際放射學領域發(fā)揮引領作用的重要學科方向之一。相關成果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國際影響力論文”、被遴選為美國臨床醫(yī)師CME繼教學分文章、并寫入衛(wèi)計委國家統(tǒng)編教材和國際放射學百科全書。在PNAS、JAMA子刊等SCI收錄雜志發(fā)表相關論文逾300篇(作為通訊作者逾100篇,其中IF值>5分逾50篇,IF值>10分逾10篇,ESI高被引論文7篇)。2010年獲美國CMB杰出教授獎;2012年獲Radiology頒發(fā)的Editor's Recognition Awards和國家衛(wèi)計委頒發(fā)的第十三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yī)學藥學獎(臨床醫(yī)學類);2013受聘為耶魯大學醫(yī)學院客座教授;2016年當選國際醫(yī)學磁共振學會ISMRM Fellow,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帶頭人,獲首屆中華放射學會‘突出貢獻獎’年度金獎;2019年當選國際華人醫(yī)學磁共振學會(OCSMRM)主席。


團隊簡介


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


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Huaxi MR Research Center, HMRRC)是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建立的以高場磁共振成像為核心的開放性研究平臺。HMRRC以現(xiàn)有的基礎與臨床醫(yī)學和相關交叉學科科研優(yōu)勢,與國內外著名研究機構廣泛合作,集聚多領域跨學科諸多研究專家,共同開展以磁共振基礎及臨床應用為目標的前沿性科學研究。目標為建設成一個磁共振技術創(chuàng)新型基礎與應用研究、科研和臨床人才培養(yǎng)及國際科研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


版權聲明:華西微家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版權存疑,請致電028-85422587,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本站內容及圖片僅供參考、學習使用,不為盈利且不作為診斷、醫(yī)療根據。


本文編輯:張永剛

本文排版:陳紅梅 張洪雪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