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經子宮動脈介入化療栓塞治療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的應用價值。 方法 :回顧分析本院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子宮動脈介入治療的15例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病例資料。 結果 :15例介入治療均成功,其中8例化療及明膠海綿栓塞后加用彈簧圈栓塞,術后陰道流血停止,孕囊明顯縮小,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顯下降。術后清宮無大出血,病理檢查示子宮瘢痕部位絨毛、蛻膜或胎盤組織,有變性、壞死。 結論 :經子宮動脈介入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能有效預防和控制出血,減小清宮危險,并保留子宮,是剖宮產瘢痕妊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uterine artery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Methods : Fifteen cases with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performed with uterine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uly, 2006 to December, 2007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 All cases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by uterine artery chemotherapy and embolism. All cases were embolized with gelatin sponge after chemotherapy, and eight with spring ring additionally. Vaginal bleedings were stopped after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Gestation sacculi deflated obviously. Serum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descended dramatically. There was no severe vaginal bleeding by curettage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villi, decidua, or placental tissues were observed with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by pathology. Conclusion : Uterine artery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was proved to be a safe and useful procedur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vaginal bleeding, diminishing the risk of curettage and avoiding the loss of uterus.
目的調查醫(yī)院介入手術室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及防護情況,為制定職業(yè)危害性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方法2014年9月-11月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九〇三醫(yī)院介入手術室共46名醫(yī)務人員的職業(yè)暴露和防護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完成后分析調查問卷并評分。 結果該醫(yī)院介入手術室醫(yī)務工作人員對職業(yè)暴露情況及職業(yè)防護的知曉率均較低,醫(yī)生、護士、放射技師的平均知曉率分別為74.2%、63.0%、66.7%。介入手術室醫(yī)生、護士及放射技師3組人群實施職業(yè)防護措施的總體情況較差,醫(yī)生、護士、放射技師平均為51.3%、43.9%、15.2%。 結論該醫(yī)院介入手術室工作人員職業(yè)防護知識知曉率和職業(yè)防護措施執(zhí)行率差異較大,醫(yī)護人員較高,而放射技師較低。需要重點加強醫(yī)生及護士的輻射損傷及防護相關知識的培訓,以及加強放射技師的臨床知識及醫(yī)源性損傷相關知識的培訓,并提高醫(yī)護人員的自我防范意識,從而減少相應職業(yè)危害。
目的探討介入治療內臟動脈瘤的方法和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1 年 2 月至 2018 年 4 月期間解放軍第 960 醫(yī)院收治的 32 例內臟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介入治療前均經 CT 或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明確診斷,然后分別采用覆膜支架置入、裸支架聯(lián)合彈簧圈栓塞、雙層裸支架重疊置入或單純彈簧圈栓塞治療,置入支架的患者給予抗凝治療,分別于術后 1、6、12 及 24 個月或患者不適時行CT血管造影(CTA)檢查以了解動脈瘤的閉塞情況、支架及分支動脈是否通暢。結果本組病例的介入手術成功率為 100%。11 例患者采用覆膜支架置入后造影顯示動脈瘤未再顯影,支架內血流通暢;9 例采用裸支架聯(lián)合彈簧圈栓塞及 3 例采用雙層裸支架重疊置入術后造影示動脈瘤未再顯影或顯影淺淡,支架內血流通暢,分支動脈血流通暢;9 例行單純彈簧圈栓塞后動脈瘤未顯影。所有患者無圍手術期死亡及介入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32 例患者無失訪,隨訪 6~48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 25.5 個月。隨訪 1 個月時 1 例患者出現(xiàn)輕微腹痛,給予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隨訪 12 個月時 1 例覆膜支架置入者支架內狹窄<30%,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其余患者動脈瘤未復發(fā),支架及分支動脈內血流通暢。結論腔內介入治療內臟動脈瘤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近中期效果較理想。
目的探索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轉位術(subclavian-carotid transposition,SCT)在不能介入治療(介入治療失敗、先天畸形、患者不愿行介入治療)的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5 月至 2018 年 12 月采用 SCT 治療的 19 例不能介入治療的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14 例、女 5 例,平均年齡(54.05±17.34)歲。分析 SCT 在鎖骨下動脈近端閉塞治療中的優(yōu)劣勢。結果19 例患者手術均成功。術后患側鎖骨下動脈近端的狹窄程度由 100.0%±0.0% 下降至 12.7%±10.1%,健側與患側的平均壓差由(11.95±10.60)mm Hg 下降至(0.89±5.75)mm Hg(P<0.01)。所有患者術后癥狀均有改善,7 例(36.8%)患者發(fā)生周圍神經損傷。本院同期支架植入治療平均住院費用比 SCT 多支出 3 392.12 元(除去偏差較大的患者,則多支出 4 812.01 元)。隨訪時間為 1~3 年,7 例周圍神經損傷患者中 6 例均恢復正常,僅 1 例(5.3%)未恢復,術后 1 年和 3 年通暢率均為 100.0%,未出現(xiàn)圍術期死亡、卒中、術后再次治療等。結論對于不能介入治療的鎖骨下動脈閉塞患者,SCT 是一個理想的治療方案。
早期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能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預后,雙源 CT 雙能量掃描作為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一項 CT 影像新技術,以其獨特的技術特點和優(yōu)勢,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內介入治療中展現(xiàn)出潛力及應用前景。該文就雙源 CT 雙能量掃描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治療患者早期篩查和評估、術后碘造影劑外滲和繼發(fā)性腦出血鑒別以及預后預測中的價值進行綜述,旨在為雙源 CT 雙能量掃描更好地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治療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2020 年由于受到疫情影響,經導管心臟瓣膜治療發(fā)展有所放緩,但仍有可圈可點之處。主要進展包括:(1)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術后單抗對于無抗凝指征的患者或可降低出血風險帶來整體獲益,但部分患者存在血栓風險,故指征仍需進一步明確;(2)中國 TAVR 專家共識已將外科手術低?;颊呒{入相對適應證;(3)MitraClip 最新一代 G4 進入臨床;(4)MitraClip 術中房間隔封堵或可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但封堵指征有待進一步明確;(5)Half Moon 對合緣增強技術有望降低緣對緣技術瓣膜狹窄的風險,成為新的二尖瓣反流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6)經導管二尖瓣置換領域 Tendyne 瓣膜成為首個上市的二尖瓣瓣膜;(7)TriClip、PASCAL 等三尖瓣微創(chuàng)修復器械獲得歐洲 CE 認證;(8)TAVR 技術正在國內迅速普及,球囊擴張式瓣膜 Sapien3 以及新的可回收重新定位瓣膜系統(tǒng) Venus-Plus 已經進入國內市場,多款二尖瓣治療器械相繼亮相,國內首個三尖瓣瓣膜 LuX 完成 FIM 研究。隨著器械研發(fā)和臨床研究的進步,心臟瓣膜介入治療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經皮介入治療結構性心臟病的臨床療效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 2015 年 12 月 2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經皮超聲引導下封堵治療 1 010 例結構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360 例、女 650 例,年齡 1~50 歲。房間隔缺損 692 例(中央型 603 例、合并動脈導管 9 例、篩孔型 80 例),卵圓孔未閉 116 例,室間隔缺損 25 例(合并房間隔缺損 3 例),動脈導管未閉 132 例,肺動脈瓣狹窄 32 例(合并房間隔缺損 3 例),主肺動脈窗 1 例,主動脈竇瘤破裂 3 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經胸超聲心動圖(TTE)明確診斷,術中在 TTE 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引導下由股動脈或股靜脈入路以完成治療。術后復查心臟超聲、心電圖及胸部 X 線片。結果1 005 例患者取得滿意效果,1 例室間隔缺損封堵失敗,在直視下修補,5 例患者術后發(fā)生封堵器脫落(3 例房間隔缺損開胸取傘、修補,1 例房間隔缺損在 X 線下取傘后完成封堵,1 例動脈導管未閉開胸取傘并縫扎),2 例肺動脈瓣狹窄球囊擴張后肺動脈瓣輕度反流,2 例室間隔缺損有少量殘余分流,術后 3 個月復查時分流消失,1 例右束支傳導阻滯,1 周后消失。隨訪 1~24 個月,3 例篩孔型房間隔缺損 1 年后復查微量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肺動脈瓣跨瓣壓差顯著縮小,無溶血、心律失常、栓塞、腱索斷裂等并發(fā)癥。結論TTE 或 TEE 引導下經皮股動、靜脈治療結構性心臟病安全有效、創(chuàng)傷小、無輻射及造影劑損傷,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及應用價值。
目的探討食管超聲引導下經皮股動脈封堵室間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治療的 24 例先天性 VSD 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6 例、女 18 例,中位年齡 12(3~42)歲,體重 32(12~91)kg,VSD 直徑 4(3~7)mm,VSD 合并房間隔缺損 3 例。結果24 例患者均在食管超聲引導下經皮股動脈完成介入封堵,封堵器位置、形態(tài)良好。手術時間 45(39~54)min,封堵器腰徑 7(5~12)mm。使用對稱 VSD 封堵器 14 例、非對稱 VSD 封堵器 8 例、肌部封堵器 2 例;術后 2 例有少量殘余分流,術后 3 個月復查時分流消失;1 例右束支傳導阻滯,觀察 1 周后消失。圍手術期未見封堵器脫落、心包積液、瓣膜反流等并發(fā)癥。術后隨訪時間 3~18(9.25±5.04)個月,隨訪期間均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食管超聲引導下經股動脈封堵 VSD 操作路徑簡單、安全性高,避免了放射線及造影劑損傷,相較于傳統(tǒng)經皮介入封堵治療更具有優(yōu)勢。
近年來,心臟瓣膜病介入治療數(shù)量與日俱增,已成為心血管外科熱點。鑒于全球人口老齡化和瓣膜病流行趨勢以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適應證的拓寬,預計到 2026 年 TAVR 手術量將突破 130 000 例。在火熱的新技術發(fā)展期,應正視心臟瓣膜介入治療的發(fā)展?jié)摿凹夹g優(yōu)勢。本文重點分析 TAVR 與外科主動脈瓣置換(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術后效果比較、TAVR 術后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TAVR 適應證拓寬等關鍵問題,同時就外科醫(yī)生如何面對 TAVR 時代提出建議,以引起心外科醫(yī)生的高度重視。
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發(fā)展,經橈動脈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已逐漸成為介入治療的主要入路途徑。較之經股動脈入路(trans-femoral access,TFA),TRA的優(yōu)勢明顯,可以縮短術后患者臥床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橈動脈相對股動脈較細,痙攣發(fā)生率高,穿刺成功率低,故操作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如今TRA已經逐漸應用于肺癌、主動脈疾病、肝細胞癌、脾臟疾病、腎動脈疾病和其他外周血管疾病中。隨著TRA在不同領域介入治療中應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的證實,TRA在不同介入領域的普及將得到有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