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分類與術語委員會和流行病學委員會組織了一個工作組來修訂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Status epilepticus, SE)的概念、定義和分類。提出SE的新定義如下: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是一種由于癲癇發(fā)作終止機制的失敗或者導致異常的、延長的(在時間點t1之后)癲癇發(fā)作機制的啟動而導致的情況。這是一種產生長期后果(在時間點t2之后), 包括神經元死亡、神經元損傷及神經元網絡改變的情況, 具體取決于癲癇發(fā)作的類型和持續(xù)時間。該定義是概念性的, 包括兩個操作維度:第一是癲癇發(fā)作的時長以及時間點(t1), 超過該時間點的發(fā)作應當被認為是"持續(xù)的發(fā)作活動"; 第二時間點(t2)正在進行的發(fā)作活動的時間, 在該時間點之后存在造成長期后果的風險。在抽搐性(強直-陣攣)SE的病例中, 2個時間點(t1為5 min, t2為30 min)是基于動物試驗和臨床研究的。此證據不完整, 并且有待進一步證實, 所以這些時間點應被認為是目前可用的最佳時間點。其它形式的SE數據尚不可用, 但對它們的了解正在增加, 可以基于科學證據為特定形式的SE定義時間點并整合到定義當中而不改變基本的概念。一個新的SE診斷性分類系統(tǒng)被提出, 將為每個患者的臨床診斷、研究、治療方法提供框架。共有4個軸:①癥狀學; ②病因學; ③腦電圖(EEG)相關; ④年齡。軸1(癥狀學)列出了SE的不同形式, 分為具有顯著運動系統(tǒng)癥狀、無顯著運動系統(tǒng)癥狀和目前尚不確定的情況(如急性意識障礙伴癲癇樣EEG圖形)。軸2(病因學)分為已知病因和未知病因。軸3(EEG相關)采用了最新的專家共識推薦, 應用以下EEG指標:圖形的名稱、形態(tài)、部位、時間相關特點、調節(jié)和干預的影響。軸4將年齡組分為新生兒、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