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在動力髖螺釘(dynamic hip screw,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同時加用防旋螺釘?shù)囊饬x。 方法 2006 年4 月- 2010 年1 月,收治22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男15 例,女7 例;年齡54 ~ 83 歲,平均66.3 歲。跌傷16 例,交通事故傷5 例,高處墜落傷1 例。均為閉合骨折。左側13 例,右側9 例。單純股骨粗隆間骨折18 例,合并Colles 骨折4 例。骨折按改良的Evans 分型:Ⅰ型14 例,Ⅱ型6 例,Ⅲ型1 例,Ⅳ型1 例。傷后至手術時間3 ~ 7 d,平均4.5 d。術中采用DHS 加用1 枚防旋螺釘固定骨折。 結果 手術時間51 ~ 95 min,平均72 min;術中出血量150 ~ 350 mL,平均270 mL;住院時間12 ~ 35 d,平均16.8 d。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2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 ~ 17 個月,平均14 個月。X 線片示骨折均于術后12 ~ 16 周達臨床愈合,平均13.6 周。無內固定物松動脫出、DHS 滑動釘穿破股骨頭、髖內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髖關節(jié)功能按照黃公怡療效評價標準評定,獲優(yōu)19 例,良3 例。 結論 DHS 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時加用1 枚防旋螺釘,未明顯增加手術時間,提高了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及抗旋轉能力。
目的 探討并比較兩種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早期移植物隧道界面愈合的生物學機制。 方法 55 只成年新西蘭大白兔,體重2.0 ~ 2.8 kg。左膝關節(jié)切取帶脛骨- 骨塊的髕韌帶作為供區(qū),右膝關節(jié)作為自體移植重建ACL 受區(qū)。移植物骨塊端為骨- 骨界面愈合模型,韌帶端為腱- 骨界面愈合模型。術后觀察實驗動物一般情況,術后第2、4 和8 周取材(n=5)行大體及組織學觀察,并于第4、8 周取材(n=20)進行生物力學檢測。 結果 術后動物肢體活動情況良好,實驗過程中ACL 連續(xù)性完整,張力適中。組織學觀察:術后2 周骨- 骨界面大部分區(qū)域為纖維組織連接,腱- 骨界面主要為肉芽組織填充;術后4 周骨- 骨界面大部分區(qū)域骨性愈合,腱- 骨界面可見成骨反應及大量成纖維細胞;術后8 周骨- 骨界面已完全骨性愈合,腱- 骨界面部分區(qū)域可見Sharpey 纖維,形成間接止點。生物力學觀察:術后4 周腱- 骨界面拔出率為85%,骨- 骨界面為15%;術后8 周腱- 骨界面拔出率為95%,骨-骨界面為5%;各時間點骨- 骨界面拔出率與腱- 骨界面拔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01)。 結論 ACL 重建術后早期骨- 骨界面較腱- 骨界面在愈合強度和速度上具有優(yōu)勢。
目的 探討ISOBAR TTL半堅強后路動態(tài)內固定系統(tǒng)(簡稱ISOBAR TTL系統(tǒng))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療效。 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齡21~67歲,平均51.2歲。病程8個月~10年,平均4.7年。病變節(jié)段為L4~S1。其中腰椎退變性Ⅰ度滑脫4例,腰椎不穩(wěn)并椎間盤突出11例,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21例,L4、 5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fā)2例。合并鄰近節(jié)段椎間盤變性退變22例?;颊呔泻舐窚p壓,ISOBAR TTL系統(tǒng)固定;雙節(jié)段固定者同時行椎間融合。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及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評分行下腰痛評價,測量半堅強動態(tài)固定節(jié)段活動度。 結果術后1例切口延期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53個月,平均27.8個月。術后ISOBAR TTL系統(tǒng)固定可靠,無松動、斷裂、后凸畸形;無鄰近節(jié)段退變發(fā)生。動態(tài)固定節(jié)段活動度:0~1° 3例,1~2° 4例,2~3° 14例,3~4° 15例,gt; 4° 2例。末次隨訪時VAS評分為(1.93 ± 2.43)分,較術前(8.20 ± 1.78)分顯著降低(t=7.761,P=0.000);下腰痛JOA評分為(23.06 ± 7.75)分,較術前(4.87 ± 3.44)分顯著增加(t=10.045,P=0.000)。采用Stauffer-Coventry標準評定療效,獲優(yōu)32例,良3例,中2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92.1%。 結論ISOBAR TTL系統(tǒng)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療效較好。
目的 建立精細下頸椎及三柱損傷后重建的三維有限元模型,探討兩種不同內固定系統(tǒng)重建下頸椎穩(wěn)定性后的應力分布規(guī)律。 方法 采集1 例27 歲正常男性志愿者下頸椎(C3 ~ 7)CT 數(shù)據(jù)集,應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10.0、HyperMesh10.0、Abaqus 6.9.1 軟件建立下頸椎(C3 ~ 7)完整模型、三柱損傷模型、側塊螺釘內固定(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LSF)系統(tǒng)重建模型和經關節(jié)突螺釘內固定(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TSF)系統(tǒng)重建模型。模擬施加75 N 頭顱預載荷和1.0 N?m 純力矩,使模型產生前屈、后伸、側屈和旋轉運動,采用Von Mises 應力峰值分析LSF 和TSF 系統(tǒng)重建螺釘應力分布。 結果 實驗成功建立了正常人C3 ~ 7 三維有限元模型,共包括177 944 個單元,35 668 個節(jié)點。該模型在前屈、后伸、側屈和旋轉模擬狀態(tài)下的椎間運動范圍(角度)與既往文獻實測結果吻合,提示其符合正常人體參數(shù),可用于下一步實驗研究。實驗成功建立了三柱損傷模型和內固定模型,其中LSF 組Von Mises 應力集中于鈦棒與螺釘接合部分,TSF 組應力集中于螺釘中部。在各種工況下TSF 組的Von Mises 應力峰值明顯高于LSF 組。 結 論 作為頸椎后路不同的穩(wěn)定性重建技術,TSF 系統(tǒng)較LSF 系統(tǒng)有更高斷釘風險。
目的 總結關節(jié)鏡技術在踝關節(jié)融合術中的應用。 方法 2005 年4 月- 2009 年4 月,采用關節(jié)鏡下踝關節(jié)融合術治療12 例踝關節(jié)病變患者。男9 例,女3 例;年齡21 ~ 56 歲,平均38.6 歲。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10 例,感染性關節(jié)炎2 例。左足4 例,右足8 例。病程5 個月~ 14 年。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4 ~ 36 個月,平均19 個月。術后患者行走恢復正常,踝關節(jié)無腫脹及明顯疼痛。術后3 ~ 7 個月X 線片示踝關節(jié)均骨性融合。 結論 關節(jié)鏡下行踝關節(jié)融合術具有微創(chuàng)的優(yōu)點,且術后關節(jié)融合率高。
目的 總結游離移植皮瓣在下肢電燒傷軟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經驗。方法 2000年6月~2006年4月,收治7例下肢電燒傷后軟組織缺損患者。均為男性,年齡18~32歲。均為單側下肢軟組織缺損。缺損部位:膝周3例,足踝4例。缺損范圍7 cm×5 cm~12 cm×9 cm,深部骨組織、肌腱等外露,無法經游離植皮覆蓋。受傷至入院時間3 h~27 d。采用股前外側游離皮瓣移植修復,術中切取皮瓣8 cm×6 cm~15 cm×11 cm,分別與受區(qū)動、靜脈吻合。供區(qū)直接縫合5例,取對側大腿中厚皮片植皮修復2例。結果 5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因皮瓣遠端部分表層組織壞死,經局部清創(chuàng)換藥后治愈。供區(qū)傷口均愈合良好?;颊咦≡簳r間15~28 d,平均22d。7例獲隨訪5個月~6年,患肢外形、負重行走功能及膝踝關節(jié)活動功能均無明顯異常。結論 應用游離皮瓣修復電燒傷下肢軟組織缺損,與常規(guī)帶蒂皮瓣移位修復比較,對最大限度地保留肢體功能,縮短治療周期有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