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腓骨遠端“ Z”字延長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后踝穴增寬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9 年9 月-2011 年2 月,采用腓骨遠端“Z”字延長治療5 例踝關節(jié)骨折后踝穴增寬。男4 例,女1 例;年齡23 ~ 58 歲,平均38 歲。骨折內固定術后3 個月開始功能鍛煉后,逐漸出現(xiàn)踝穴增寬的相關癥狀,至此次入院時間為5 ~ 36 個月,平均13.2 個月。側壓試驗陽性2 例,陰性3 例。根據(jù)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踝- 后足功能評分為(50.2 ± 17.3)分。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 ~ 24 個月,平均15.6 個月。術后出現(xiàn)患肢輕中度腫脹,患側足背前外側皮膚麻木癥狀,均逐漸好轉。X 線片復查示腓骨均達骨性愈合,愈合時間為12 ~ 15 周,平均13.5 周。術后踝關節(jié)活動度較術前無明顯改善。術后6 個月AOFAS 踝- 后足功能評分為(76.8 ± 11.2)分,末次隨訪時為(85.4 ± 3.2)分,術后功能評分較術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腓骨短縮是踝關節(jié)骨折后踝穴增寬主要原因;腓骨遠端“Z”字延長可有效縮小踝穴寬度,增加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目的 探討小切口喙突成形術治療喙突下撞擊綜合征的方法和臨床療效。 方法2006年5月-2011年9月,收治喙突下撞擊綜合征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齡20~56歲,平均36歲。病程6~22個月,平均11.2個月。先天性喙突發(fā)育異常3例,盂肱關節(jié)前方不穩(wěn)1例?;颊呔屑珀P節(jié)前方慢性疼痛和彈響史,內收、內旋和前屈時加重。Neer撞擊征試驗和Hawkins-Kennedy改良試驗呈陽性。內收軸位CT示喙肱間距變小,喙突指數(shù)增大。術中截除喙突頸0.5~1.5 cm,游離肱二頭肌短頭及喙肱肌聯(lián)合肌腱止點,重疊縫合于截骨面近端。術后支具固定肩關節(jié)6周。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并發(fā)癥發(fā)生。4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8個月~5年?;颊呒珀P節(jié)疼痛和彈響均消失。末次隨訪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肩關節(jié)評定標準評分、Constant評分表評分及簡單肩關節(jié)測試(SST)評分平均分別為0.25、34.25、91.25、0.25分,均較術前7.75、10.25、65.50、9.75分明顯改善。內收軸位CT及三維重建和MRI顯示,過長喙突已切除,喙肱間距從術前平均4.16 mm增至13.38 mm,喙突指數(shù)從術前平均13.08 mm降至0.28 mm。 結論小切口喙突成形術是治療喙突下撞擊綜合征的有效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良好等優(yōu)點。
【摘 要】 目的 肌腱損傷后周圍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體外牽伸載荷條件下肌腱細胞產(chǎn)生的PGE2均升高,通過觀察外源性PGE2對兔跟腱膠原含量的影響,探討其與肌腱病發(fā)生的關系。 方法 取健康3~4月齡日本短耳兔24只,體重2.0~2.5 kg,雌雄不限;根據(jù)PGE2注射劑量不同隨機分為兩組(n=12):低劑量組(50 ng)和高劑量組(500 ng)。隨機選擇一側后肢跟腱中部經(jīng)皮注射0.2 mL對應劑量PGE2,對側對應部位注射0.2 mL生理鹽水作為對照,每周注射1次至處死。注射4、8周后兩組各處死6只實驗動物,大體觀察跟腱情況后,取雙側跟腱HE染色觀察細胞結構、基質形態(tài),苦味酸-天狼星紅染色偏振光顯微鏡下觀察肌腱組織的膠原變化并定量分析Ⅰ、Ⅲ型膠原含量,透射電鏡觀測膠原纖維密度及直徑。 結果 HE染色示兩組實驗側均出現(xiàn)膠原纖維結構破壞??辔端?天狼星紅染色示4、8周時兩組實驗側Ⅲ型膠原纖維均較對照側增加,Ⅰ型膠原減少(P lt; 0.05);與低劑量組比較,高劑量組實驗側Ⅲ型膠原纖維增加,Ⅰ型膠原減少,Ⅲ/Ⅰ型膠原比值增高(P lt; 0.05)。透射電鏡示兩組4、8周時實驗側單位面積內總膠原纖維橫截面積所占百分比均較對照側降低,直徑gt; 100 nm的纖維比例均較對照側降低,直徑lt; 100 nm的纖維比例均增加(P lt; 0.05);與低劑量組比較,高劑量組實驗側單位面積內總膠原纖維橫截面積所占百分比更低,直徑gt; 100 nm的纖維比例均明顯降低,直徑lt; 100 nm的比例明顯增加(P lt; 0.05)。 結論 重復注射PGE2能導致兔跟腱Ⅰ型膠原減少,Ⅲ型膠原增多,Ⅰ/Ⅲ型膠原比例倒置,單位面積總膠原纖維密度降低,直徑變細,可能與肌腱病發(fā)生相關。
目的探討部分腓骨短肌腱聯(lián)合雙 intra-fix 擠壓螺釘固定解剖重建距腓前韌帶的療效。方法回顧分析 2015 年 9 月—2019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 46 例距腓前韌帶斷裂患者臨床資料,均采用部分腓骨短肌腱聯(lián)合雙 intra-fix 擠壓螺釘固定解剖重建距腓前韌帶。男 22 例,女 24 例;年齡 16~52 歲,平均 28.1 歲。40 例存在踝關節(jié)扭傷史,1 例重物砸傷,5 例摔傷。左側 17 例,右側 29 例。病程 3 個月~10 年,中位病程 20.3 個月。記錄患者手術前后踝關節(jié)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踝-后足評分、踝關節(jié)內翻角度、健患側距骨前移差異(松弛、相似、緊張);其中 23 例患者增加自評預后測量系統(tǒng)(PROMIS)評分,包括疼痛影響力(pain interference,PI)、物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PF)評分。結果手術時間 39~179 min,平均 65.8 min。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 12~30 個月,平均 23 個月。術后 6 個月及末次隨訪時 VAS 評分、AOFAS 踝-后足評分、PROMIS 的 PI 及 PF 評分、健患側距骨前移差異、踝關節(jié)內翻角度均較術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6 個月與末次隨訪時 VAS 評分、PROMIS 的 PI 評分、AOFAS 踝-后足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 PROMIS 的 PF 評分、健患側距骨前移差異、踝關節(jié)內翻角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部分腓骨短肌腱聯(lián)合雙 intra-fix 擠壓螺釘固定解剖重建距腓前韌帶具有切口小、取腱便捷、移植物固定牢固等優(yōu)點,術后患者恢復快,臨床療效滿意。
目的 探討副舟骨切除結合脛后肌腱止點前置重建治療副舟骨源性平足癥的方法及臨床療效。 方法 2006 年5 月- 2011 年6 月,收治33 例(40 足)經(jīng)6 個月以上保守治療無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癥患者。男14 例(17足), 女 19 例(23 足);年齡16 ~ 56 歲,平均30.1 歲。均有雙側副舟骨,其中單側發(fā)病26 例,雙側7 例。出現(xiàn)平足癥狀至入院時間為7 個月~ 9 年,中位時間24 個月。中足功能采用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評分標準評定為(47.9 ± 7.3)分。X 線片檢查示,均有足部Ⅱ型副舟骨,足弓高度不同程度丟失,均伴后足輕度畸形。術中切除副舟骨,行脛后肌腱止點前置帶線錨釘重建術治療。 結果 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30 例(36 足)患者獲隨訪,隨訪時間6 ~ 54 個月,平均23 個月?;颊咝g后6 個月足部疼痛均消失,足部外觀明顯改善。末次隨訪時中足功能AOFAS 評分為(90.4 ± 2.0)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73,P=0.00)。X 線片檢查,均無內固定錨釘松動、斷裂等發(fā)生;足弓高度、跟骨傾斜角、跟距角及距骨- 第1 跖骨角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 結論 采用副舟骨切除結合脛后肌腱止點前置重建治療副舟骨源性平足癥可有效糾正平足畸形,足功能恢復好,并發(fā)癥少。
目的 腱- 骨愈合是肩袖損傷修復的關鍵因素,通過生物力學及組織學觀察探討不同界面處理方法對兔肩袖止點腱- 骨愈合的影響。 方法 取42 只成年日本短耳兔,雌雄不限,體重2.0 ~ 2.5 kg,隨機分為3 組,分別為皮質骨層組(n=18)、松質骨層組(n=18)、空白對照組(n=6)??瞻讓φ战M不作任何處理,作為正常對照;皮質骨層組:全層切斷岡上肌腱中1/2 部分,將岡上肌腱直接縫合固定于肱骨大結節(jié);松質骨層組:全層切斷岡上肌腱中1/2 部分,去除肱骨大結節(jié)骨皮質,將岡上肌腱縫合固定于肱骨大結節(jié)。術后4、8 周處死實驗動物,完整切取岡上肌腱與肱骨大結節(jié)及連接部,行大體觀察、HE 染色及生物力學測定。 結果 術后4 周,皮質骨層組和松質骨層組標本的岡上肌均較空白對照組萎縮,腱- 骨連接部界限不明顯;術后8 周,兩組岡上肌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已無明顯差異。組織學觀察示皮質骨層組術后4 周,界面組織層與新生骨組織層移行尚可;術后8 周,界面組織層與新生骨組織層逐漸移行,骨側形態(tài)接近正常。松質骨層組術后4 周,界面組織層與新生骨組織層連接不緊密,膠原纖維排列凌亂;術后8 周,骨側大量新生骨組織,界面組織層變薄,平行的膠原纖維長入。生物力學測試示術后4、8 周,皮質骨層組最大負荷均較松質骨層組高,且每組術后8 周的最大負荷均較術后4 周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除抗拉強度及術后4 周兩組間斷裂強度外,其余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兔肩袖斷裂模型中,界面處理至皮質骨層在愈合強度及程度方面均優(yōu)于處理至松質骨層。
目的 對比分析單純股骨頭髓芯減壓與聯(lián)合自體血清培養(yǎng)BMSCs 移植治療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6 年5 月- 2008 年10 月收治8 例16 髖雙側早期ANFH 患者。男7 例,女1 例;年齡19 ~ 43 歲,平均35.7 歲。其中激素性2 例,酒精性3 例,無明顯誘因3 例。病程4 個月~ 2 年,平均1.1 年。按左右側隨機分兩組:A組采用單純股骨頭髓芯減壓治療,B組行股骨頭髓芯減壓結合自體血清培養(yǎng)的BMSCs 移植治療。按世界骨循環(huán)研究學會(ARCO)國際骨壞死分期標準:A 組:Ⅱ a 期4 髖,Ⅱ b 期2 髖,Ⅱ c 期1 髖,Ⅲ a 期1 髖;B 組:Ⅱ a 期2 髖,Ⅱ b 期2 髖,Ⅱ c 期3 髖,Ⅲ a 期1 髖。采用Harris 評分和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對患者術前及術后進行臨床隨訪;采用X線片及MRI 進行影像學評估;檢測紅細胞沉降率、C 反應蛋白、肝腎功、免疫球蛋白等指標,進行安全性評估。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8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42 個月,平均23.5 個月。術后3 個月疼痛、跛行等臨床癥狀逐漸改善。術前及術后3、6 個月兩組Harris 評分及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12 個月B 組評分優(yōu)于A 組(P lt; 0.05);術后各時間點組內Harris 評分及VAS 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提高(P lt; 0.05)。術后12 個月X線片及MRI 檢查示,A 組1 例Ⅲ a 期患者出現(xiàn)股骨頭塌陷;B 組T1 相低信號區(qū)所占股骨頭體積的百分比為13.25% ± 2.12%,與A 組(18.13% ± 2.5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安全性評估顯示所有患者術后均未出現(xiàn)發(fā)熱、局部感染等不良反應。 結論 自體血清培養(yǎng)BMSCs 移植結合髓芯減壓與單純髓芯減壓治療早期 ANFH 均有效,但前者緩解疼痛及延緩塌陷方面優(yōu)于后者,安全可靠。
目的 評價自體闊筋膜重建上關節(jié)囊治療不可修復巨大肩袖撕裂的近期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4月,取自體闊筋膜作為移植物行關節(jié)鏡下上關節(jié)囊重建的9例不可修復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臨床資料。男4例,女5例;年齡55~70歲,中位年齡66歲。病程6~60個月,平均19.1個月。Hamada分級:1級2例,2級2例,3級2例,4級3例。手術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肩關節(jié)疼痛改善情況,美國肩肘外科協(xié)會(ASES)評分、Constant評分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評價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記錄肩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包括前屈、外展、體側外旋及內旋;通過肩關節(jié)正位X線片記錄肩峰下間隙改變。術后即刻及末次隨訪時于MRI冠狀位影像上采用Sugaya分級判斷肩袖完整性。結果手術時間210~380 min,平均302.3 min。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現(xiàn)感染、切口不愈合等并發(fā)癥。術后2例患者出現(xiàn)術側上肢麻木,經(jīng)對癥處理后術后6周術側上肢麻木完全緩解;5例術前存在假性麻痹癥狀者,術后均得到恢復。術后9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7個月,平均14.1個月。末次隨訪時,患者肩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前屈、外展、體側外旋及內旋)、肩峰下間隙及VAS評分、ASES評分、Constant評分和UCLA評分均較術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Sugaya分級與術后即刻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1.633,P=0.102)。結論關節(jié)鏡下取自體闊筋膜行上關節(jié)囊重建治療不可修復巨大肩袖撕裂,可恢復肩關節(jié)上方穩(wěn)定性,并可獲得較好近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