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于1982~1984年利用帶蒂闊筋膜張肌皮瓣旋轉修復下腹部、髂部、臀部、髖部剖面4例,效果滿意。 病例介紹 例1,男,48歲,因院外闌尾膿腫術后迴盲部瘺管形成,右下腹8×10cm皮膚糜爛壞死入院。(余詳見正文)
目的評估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中使用側流暗視野(sidestream dark field,SDF)成像技術對其術后吻合口漏發(fā)生的影響。方法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回顧性分析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胃腸外科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間診斷為直腸癌且行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的患者,根據(jù)術中是否使用SDF成像技術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析2組患者術中情況及術后情況,尤其是術后吻合口漏情況。結果共90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研究組40例,對照組5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除研究組的吻合口漏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2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的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有8例患者改變手術計劃,這8例患者的最后1次SDF成像技術測量參數(shù)中除總血管密度(P=0.962)外,微血管流量指數(shù)、灌注血管比例及灌注血管密度值均高于第1次檢測結果(P<0.05)。結論從本研究初步研究結果看,SDF成像技術實時評估腸管微循環(huán),能幫助外科醫(yī)生了解患者腸管吻合口處的微循環(huán)灌注情況,可為外科手術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
目的研究甲狀腺乳頭狀癌中叉頭框蛋白M1(FoxM1)基因的表達以及其對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基因Ras及CDK1的影響,以探討FoxM1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是否通過MAPK通路發(fā)揮作用。 方法用hFoxM1-RNA干擾處理甲狀腺乳頭狀癌TPC-1細胞,抑制甲狀腺乳頭狀癌TPC-1細胞中FoxM1基因的表達,使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檢測處理后的TPC-1癌細胞和未經(jīng)處理的TPC-1癌細胞中Ras和CDK1基因的表達水平變化,觀察甲狀腺乳頭狀癌TPC-1細胞中FoxM1的表達對Ras和CDK1的影響。 結果與未經(jīng)處理的甲狀腺乳頭狀癌TPC-1細胞相比,使用hFoxM1-RNA干擾處理后的TPC-1細胞中FoxM1 mRNA表達明顯降低(0.452 9比1.005 0,t=24.692 9,P<0.01),Ras mRNA的表達相應升高(1.319 0比1.001 2,t=14.218 5,P<0.01),而CDK1 mRNA的表達相應降低(0.767 5比1.008 1,t=10.763 4,P<0.01)。 結論在甲狀腺乳頭狀癌TPC-1細胞中FoxM1基因表達水平可對Ras和CDK1的表達產(chǎn)生影響,其在甲狀腺乳頭狀癌TPC-1細胞中的作用機制可能與MAPK信號通路有關。
目的 總結打壓、支撐植骨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的中期療效,比較采用自體腓骨和同種異體皮質管狀骨(下稱異體腓骨)行支撐植骨的療效。 方法 2004 年8 月- 12 月,采用打壓、支撐植骨術治療股骨頭壞死40 例,分為自體腓骨組和異體腓骨組。自體腓骨組20 例(27 髖),其中男17 例(23 髖),女3 例(4 髖) ;年齡22 ~ 53 歲,平均41 歲;國際骨循環(huán)研究學會(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Ⅱ期22 髖,Ⅲ期5 髖。異體腓骨組20 例(31髖),其中男17 例(25 髖),女3 例(6 髖);年齡18 ~ 55 歲,平均40 歲;ARCO 分期Ⅱ期23 髖,Ⅲ期8 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采用Harris 評分評估臨床療效,X 線片評估影像學療效。需再行保髖手術或轉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作為觀察終點。 結果 40 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6 ~ 40 個月,平均37.5 個月。自體腓骨組與異體腓骨組股骨頭保存率分別為92.6%、90.3%。末次隨訪Harris 評分自體腓骨組由術前(70.82 ± 8.26)分提高至(86.36 ± 6.27)分,異體腓骨組由術前(69.94 ± 9.59)分提高至(87.45 ± 7.03)分,兩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影像學評估顯示,自體腓骨組和異體腓骨組術后塌陷糾正或未加重分別為17 髖(63.0%)和21 髖(67.8%),獲得良好修復分別為20 髖(74.1%)和22 髖(71.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0.05)。自體腓骨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于術后負重行走后,而異體腓骨組出現(xiàn)于術后傷口愈合期。 結論 對于股骨頭壞死患者,在經(jīng)股骨頸植腓骨基礎上采用改良的微創(chuàng)打壓、皮質支撐植骨技術可取得較好中期療效。異體腓骨與自體腓骨作為支撐材料,療效相似。
【摘 要】 目的 探討非創(chuàng)傷性股骨頭壞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NONFH)骨髓水腫與疼痛分級、壞死分期的相關性,提高對骨髓水腫在NONFH 中臨床意義的認識。 方法 2004 年10 月- 2006 年10 月收治的97 例149 髖NONFH 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男68 例,女29 例;年齡19 ~ 62 歲, 平均38.8 歲。病程20 d ~ 4 年?;颊吖撬杷[根據(jù)MRI 表現(xiàn)分為0 ~ 2 級;疼痛分級按主訴疼痛分級法分為無疼痛(0 級)、輕度疼痛(1 級)和中重度疼痛(2 級);壞死根據(jù)世界骨循環(huán)研究學會國際骨壞死分期標準分為Ⅰ~Ⅳ期。分析各級疼痛及各期骨髓水腫的發(fā)生率,并將骨髓水腫分別與疼痛分級、壞死分期進行列聯(lián)表資料χ2 檢驗及多個獨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 結果 149 髖中109 髖發(fā)生骨髓水腫,發(fā)生率為73.15%。疼痛128 髖中108 髖(84.38%)存在骨髓水腫,其中2 級疼痛34 髖中,32 髖(94.12%)存在骨髓水腫。疼痛分級與骨髓水腫分級有關(P lt; 0.001)。各級疼痛間的骨髓水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01),隨疼痛程度的加重骨髓水腫分級的平均秩次逐漸加大,0 級、1 級和2 級分別為28.19、78.94 和96.12。以壞死Ⅱ期(77.05%)、Ⅲ期(82.81%)患者骨髓水腫最多見且明顯。壞死Ⅰ~Ⅲ期與骨髓水腫分級有關(P lt; 0.001)。Ⅰ~Ⅲ期壞死間骨髓水腫分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01),且隨病變程度的加重,骨髓水腫分級的平均秩次逐漸加大,0 級、1 級和2 級分別為39.07、60.16 和86.15。 結論 骨髓水腫是NONFH 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伴隨征象,骨髓水腫發(fā)生的幾率和程度與NONFH 疼痛分級、壞死分期密切相關,骨髓水腫的情況可作為評價病情進展及療效判定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