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較鎖定加壓鋼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和帶鎖髓內釘(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MN)內固定治療B、C型肱骨干骨折的療效。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6例B、C型肱骨干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其中22例采用LCP內固定治療(LCP組),24例采用IMN內固定治療(IMN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側別、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合并傷及受傷至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術后隨訪行臨床檢查和影像學評估,根據(jù)Neer肩關節(jié)評定標準和Mayo肘關節(jié)評定標準評價肩、肘關節(jié)功能。 結果LCP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顯著多于IMN組(P lt; 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44,P=0.733)。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4個月,平均16.8個月。術后6個月,LCP組1例、IMN組2例發(fā)生骨不連,骨折愈合率分別為95.5%(21/22)和91.7%(22/2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除骨不連患者外,LCP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1.77 ± 0.75)周,IMN組為(11.38 ± 0.82)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05,P=0.095)。術后兩組橈神經(jīng)損傷(LCP組4例、IMN組無)、肩部撞擊(LCP組無、IMN組6例)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淺表性感染(LCP組1例、IMN組無)、醫(yī)源性骨折(LCP組1例、IMN組2例)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1年,兩組肩、肘關節(jié)功能評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采用LCP和IMN內固定治療B、C型肱骨干骨折均可取得較好療效。使用LCP時需注意避免損傷橈神經(jīng);使用IMN時需注意將釘尾埋入大結節(jié)皮質并保護肩袖,以免發(fā)生肩部撞擊。
目的 比較傳統(tǒng)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plating osteosynthesis,ORPO)和閉合復位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minimal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MIPO)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臨床效果。 方法 2004 年3 月- 2006 年10 月,分別采用MIPO 和ORPO 技術治療40 例肱骨干中、下段閉合骨折患者。MIPO 組19 例,男14 例,女5 例;年齡19 ~ 60 歲,平均39.05 歲。肱骨干中段骨折10 例,下段骨折9 例。根據(jù)OTA 分型:A 型3 例,B 型13 例,C型3 例。合并橈神經(jīng)麻痹4 例。ORPO 組21 例,男13 例,女8 例;年齡24 ~ 62 歲,平均39.05 歲。肱骨干中段骨折13 例,下段骨折8 例。根據(jù)OTA 分型:A 型14 例,B 型7 例。合并橈神經(jīng)麻痹5 例。兩組受傷至手術時間2 ~ 14 d。MIPO 組行閉合復位,經(jīng)上臂前側遠離骨折部位小切口肌下插入鋼板,置肱骨干前側固定,不顯露橈神經(jīng)。ORPO 組經(jīng)上臂前外側或后側入路,顯露橈神經(jīng)并加以保護,后顯露骨折端并復位,鋼板置肱骨干前外或后側固定。采用肩關節(jié)UCLA 評分及肘關節(jié)Mayo 評分標準評價療效。 結果 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MIPO 組無醫(yī)源性橈神經(jīng)麻痹患者出現(xiàn);ORPO 組有5 例出現(xiàn)一過性橈神經(jīng)麻痹,至最后一次隨訪時橈神經(jīng)功能全部恢復。MIPO 組18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14 ~ 44 個月,平均25.44 個月;ORPO 組19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13 ~ 48 個月,平均32.11 個月。骨折愈合時間MIPO 組12 ~ 32 周,平均17.06 周;ORPO 組8 ~ 58 周,平均16.11 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兩組患者均無骨不連、內固定斷裂發(fā)生。肩關節(jié)前屈活動度:MIPO 組150 ~ 170°,平均166.94°;ORPO 組130 ~ 170°,平均164.74°。肩關節(jié)UCLA 評分:MIPO 組33 ~ 35 分,平均34.78 分;ORPO 組30 ~ 35 分,平均34.42 分。肘關節(jié)活動度:MIPO 組120 ~ 140°,平均133.33°;ORPO組120 ~ 140°,平均136.7°。肘關節(jié)Mayo 評分:MIPO組90 ~ 100 分,平均99.44 分;ORPO組95 ~ 100 分,平均99.74 分。以上各指標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ORPO 與MIPO 技術治療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均可獲得良好效果,但MIPO 技術具有無需顯露橈神經(jīng)、不會造成醫(yī)源性橈神經(jīng)麻痹的優(yōu)點。
目的 總結雙重固定加自體松質骨或原骨痂植骨治療肱骨干陳舊性骨折術后骨不連的療效。 方 法 2004 年5 月- 2008 年11 月,采用雙重固定加自體松質骨或原骨痂植骨治療肱骨干陳舊性骨折骨不連21 例。其中男13 例,女8 例;年齡18 ~ 61 歲,平均35 歲。骨折位于肱骨干遠1/3 5 例,中1/3 15 例,近1/3 1 例。均曾行2 ~ 4 次手術治療。骨不連類型:肥大型14 例,萎縮型7 例。該次手術距受傷時間7 ~ 43 個月,平均11 個月。術中采用髓內針結合外固定支架固定14 例,髓內釘結合接骨板固定4 例,接骨板結合外固定支架固定3 例。術中植骨量3 ~ 6 cm3,平均4 cm3。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 ~ 34 個月,平均15 個月。X 線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3 ~ 8 個月,平均4.5 個月。無感染、腋神經(jīng)及橈神經(jīng)損傷癥狀發(fā)生。末次隨訪時肩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滿意。 結論 采用雙重固定加自體松質骨或原骨痂植骨治療肱骨干陳舊性骨折術后骨不連是一種較理想的方法。
探討用微創(chuàng)鋼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MIPO)技術治療伴橈神經(jīng)麻痹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2003 年4 月- 2006 年10 月,收治10 例伴橈神經(jīng)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均為男性;年齡19 ~ 58 歲。開放骨折2 例,其中Gustilo Ⅱ型和Ⅲ型各1 例。根據(jù)AO/ASIF 分型,B1 型4 例,B3 型2 例,A2、A3、B2 和C3 型各1 例。經(jīng)上臂前側遠、近端小切口植入厚4.5 mm 動力加壓鋼板,置于肱骨前方。于骨折部位另作外側小切口,探查橈神經(jīng)后復位骨折,螺釘固定。記錄術后并發(fā)癥、骨折愈合時間、橈神經(jīng)功能恢復時間、肩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屈伸范圍。采用UCLA 肩關節(jié)和Mayo 肘關節(jié)評分標準評價療效。 結果 10 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獲隨訪9 ~ 36個月,平均15.7 個月。X 線片檢查示,骨折均于12 ~ 16 周愈合,平均13.6 周。9 例橈神經(jīng)功能術后12 ~ 36 周完全恢復,平均17.8 周;1 例尚在恢復中。肩關節(jié)外展150 ~ 170°,平均165° ;肘關節(jié)活動范圍130 ~ 140°,平均135.5°。根據(jù)UCLA 評分標準,肩關節(jié)功能優(yōu)9 例,良1 例;根據(jù)Mayo 肘關節(jié)評分標準,10 例患者肘關節(jié)功能均為優(yōu)。 結論 采用MIPO 技術治療伴橈神經(jīng)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可獲得良好效果。
通過對單一加壓鋼板螺釘加髓內針、交鎖髓內釘和微創(chuàng)技術簡單有限內固定加單臂外支架3 種不同固定方法治療肱骨干復雜骨折的生物力學性能進行對比研究,為臨床應用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學依據(jù)。 方法 取自愿捐贈的18 個新鮮濕潤肱骨標本,制備肱骨干復雜骨折模型,根據(jù)不同固定方式隨機分為3 組,每組6 個。鋼板組:采用單一加壓鋼板螺釘加髓內針固定;髓內釘組:采用交鎖髓內釘固定;外支架組:采用微創(chuàng)技術簡單有限內固定加單臂外支架固定。分別進行軸向壓縮實驗和水平扭轉實驗。 結果 軸向壓縮實驗:各組載荷- 位移曲線呈線性到非線性變化。鋼板組及髓內釘組最大載荷值分別為(6 162.09 ± 521.06)N 和(6 738.32 ± 525.89)N,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0.05);外支架組最大載荷值為(2 753.57 ± 185.59)N,與其余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鋼板組及外支架組剛度值分別為(171.69 ± 6.49)N/mm 和(132.59 ± 2.93)N/m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髓內釘組的剛度值為(333.04 ± 36.85)N/mm,與其余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水平扭轉實驗:各組扭矩- 扭角曲線呈線性到非線性變化。髓內釘組和外支架組的最大扭矩分別為(17.12 ± 5.73)Nm 和(20.26 ± 6.42)N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鋼板組的最大扭矩為(38.24 ± 7.08)Nm,與其余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鋼板組及外支架組剛度值分別為(16.36 ± 2.07)Ncm/° 和(18.79 ± 2.62) Ncm/°,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髓內釘組的剛度值為(11.45 ± 0.22)Ncm/°,與其余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鋼板組壓縮和扭轉強度均較強,旋轉剛度較強而壓縮剛度較弱;髓內釘組壓縮強度和壓縮剛度較強,而扭轉強度和扭轉剛度較弱;外支架組僅在扭轉剛度上與鋼板組相當,而在其他3 頂指標上均較弱。
目的 探討肱骨前方入路下結合鎖定加壓鋼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微創(chuàng)治療復雜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6年2月于肱骨前方入路下行LCP微創(chuàng)治療11例復雜肱骨干骨折,并對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男6例,女5例;年齡32~66歲。其中6例摔傷,5例車禍傷。骨折類型:多段骨折2例,長斜形骨折1例,長段粉碎性骨折8例。骨折線累及干骺端8例,其中骨折塊卡壓橈神經(jīng)1例,其余均未發(fā)生神經(jīng)血管損傷。骨折位于肱骨中上段6例,肱骨中下段5例。傷后48 h~4 d手術,均無開放性骨折。結果 11例骨折均于術后2~4個月愈合,1例術前橈神經(jīng)卡壓功能障礙者,經(jīng)神經(jīng)探查松解,復位固定,3 d后功能恢復。術后均隨訪6~12個月,患者功能恢復皆良好。肩關節(jié)功能按Neer評分優(yōu)7例,良3例,中1例;HSS評分優(yōu)9例,良2例。結論肱骨前方入路下結合LCP的微創(chuàng)術是一種治療復雜性肱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目的 探討鋼板前置固定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療效,以及預防醫(yī)源性橈神經(jīng)損傷的可能性。方法 1998年3月~2002年12月,采用此手術方法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齡18~63歲,平均35歲。新鮮骨折27例,陳舊性骨折12例,骨折不愈合10例。按AO分型:A型19例;B1型14例,B2型9例,B3型5例;C1型2例。閉合骨折37例;開放骨折12例,其中Gustilo Ⅰ型 8例,Ⅱ型4例。合并橈神經(jīng)損傷4例。手術經(jīng)前方入路,將鋼板置于肱骨前方固定。合并橈神經(jīng)損傷者,行橈神經(jīng)探查。結果 術后有48例獲6~48個月隨訪,平均28.7個月。骨愈合時間3~9個月,平均4.7個月。手術取除鋼板37例。49例行82次(4例合并橈神經(jīng)損傷除外)手術,均未發(fā)生醫(yī)源性橈神經(jīng)損傷。結論 經(jīng)前方入路,將鋼板置于肱骨前方固定既不影響骨折愈合,又能避免醫(yī)源性橈神經(jīng)損傷。
目的 系統(tǒng)評價鋼板內固定與髓內針固定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療效。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1950~2007.9)、OVID MEDLINE(1950~2007.9)、OVID CINAHL(1950~2007.9)、OVID EBM(2007年第3季度)、CBMdisc(1978~2007.6),CNKI(1981~2007.6),手工檢索《中華外科雜志》等6種中文主要外科雜志。收集鋼板內固定與髓內針固定比較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RCT),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并提取有效數(shù)據(jù)采用Stata 10.0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6個RCT,共425例患者。文獻異質性較小(Pgt;0.1)。累積Meta分析結果表明,鋼板內固定與髓內針固定比較,在再次手術發(fā)生率上,2000年以前(包括2000年)Meta分析結果為鋼板內固定可顯著降低再次手術發(fā)生率[OR=0.39,95%CI(0.17,0.90),P=0.03],但2000年以后至今,兩者再次手術發(fā)生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OR=0.54,95%CI(0.27,1.08),P=0.08];在肩部撞擊發(fā)生率上,鋼板內固定顯著低于髓內針固定[OR=0.13,95%CI(0.03,0.65),P=0.01]。在術后再次手術率、骨折不愈合率、醫(yī)源性神經(jīng)損傷、深部感染、內固定失敗等方面,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術后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出血(輸血)量上,由于文獻未提供詳細數(shù)據(jù),未能做Meta分析,只是進行描述性分析。結論 與鋼板內固定相比較,髓內針固定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容易導致肩部撞擊的發(fā)生。在再次手術發(fā)生率、骨折不愈合率、醫(yī)源性神經(jīng)損傷、深部感染、內固定失敗等方面,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本次系統(tǒng)評價納入病例數(shù)較少,尚需要更多設計嚴謹?shù)拇髽颖倦S機對照研究來增加證據(jù)的論證強度。
目的 系統(tǒng)評價髓內釘固定與加壓鋼板內固定比較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方法 計算機檢索Cochrane圖書館(2006年第1期)、MEDLINE(1966~2006)、EMBASE(1980~2006)、NRR(http://www.update-software.com/National/)、CCT(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手工檢索6種中文主要骨科雜志。收集髓內釘固定與加壓鋼板內固定比較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并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統(tǒng)計軟件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提供的RevMan 4.2.8。 結果 共納入隨機對照試驗3篇,共215例患者,方法學質量均為B級。Meta分析結果表明,髓內釘與鋼板比較,前者固定術后二次手術率較高[OR=2.68,95%CI(1.19,6.04),P=0.02 ],且術后肩部疼痛及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明顯[OR=13.02,95%CI(2.23,75.95),P=0.004;OR=18.60,95%CI(1.01,341.83),P=0.05];在骨折不愈合率、醫(yī)源性橈神經(jīng)損傷率及感染率上,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骨折愈合時間因文獻未提供詳細數(shù)據(jù)未能做Meta分析。 結論 與鋼板內固定相比,髓內釘固定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二次手術率更高,造成肩部疼痛及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更明顯。而在骨折不愈合率、醫(yī)源性橈神經(jīng)損傷率及感染率上,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本系統(tǒng)評價納入的病例數(shù)較少,尚需更多設計嚴格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來增加證據(jù)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