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甘氨酸" 7條結果
  • RGD肽與腫瘤診治的研究進展

    目的 介紹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在腫瘤診治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價值及發(fā)展前景。方法 對RGD肽在腫瘤診治領域的實驗研究新進展進行綜述。結果 RGD肽存在于多種生物細胞外基質中,能特異性識別細胞表面整和素并與之結合,從而介導多種重要的生命活動。外源性RGD肽與腫瘤細胞表面整和素結合后,可作為體內RGD肽類物質的競爭性抑制劑,從而能抑制腫瘤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的黏附與遷移、抑制腫瘤血管形成、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且具有靶向性標記腫瘤顯像以及與其他方法聯(lián)合治療腫瘤的潛在價值。結論 RGD肽能從多個環(huán)節(jié)對腫瘤起到抑制作用,且展示出與其他療法聯(lián)合治療腫瘤的前景。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甘氨酸對鼠肝熱缺血再灌注后肝竇內皮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

    目的探討甘氨酸對大鼠肝臟熱缺血再灌注后肝竇內皮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機理。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制備成鼠肝熱缺血再灌注模型,而后隨機分成正常對照組、缺血再灌注組、士的寧+甘氨酸治療組和甘氨酸治療組, 每組各18只。分別于再灌注后1、3、24 h檢測血漿中內皮素(ET)、透明質酸(HA)、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谷丙轉氨酶(ALT)及肝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變化,并在光鏡下觀察肝竇內皮細胞的病理改變。結果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時點,甘氨酸治療組中ET、HA、TNFα及ALT含量較缺血再灌注組顯著降低(P<0.01或P<0.05),SOD值相應升高,同時光鏡下肝竇內皮細胞的病理變化明顯改善,士的寧可部分拮抗甘氨酸的作用。結論甘氨酸對鼠肝熱缺血再灌注后肝竇內皮細胞的損傷具有保護作用。推測這種作用可能與肝竇內皮細胞及枯否細胞膜上的甘氨酸受體密切相關。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精氨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 重組蛛絲蛋白/ 聚乙烯醇支架材料的細胞相容性研究

    通過體外細胞毒性實驗和細胞與支架材料復合培養(yǎng)實驗的研究,評價精氨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 重組蛛絲蛋白(pNSR16)/ 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PVA)支架材料的細胞相容性。 方法 通過溶劑澆鑄 / 粒子瀝濾的方法制備pNSR16/PVA 支架材料及其浸提液。將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NIH-3T3 細胞)與浸提液培養(yǎng),采用MTT法檢測培養(yǎng)1、3、5 d 時支架材料的細胞毒性。將NIH-3T3 細胞與pNSR16/PVA 支架材料復合培養(yǎng)2、4、6 d 后行掃描電鏡、HE 染色觀察,并于復合培養(yǎng)6 d 后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觀察NIH-3T3 細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生長及表達功能情況。 結果 MTT 法檢測顯示pNSR16/PVA 支架材料的細胞毒性為0 級。掃描電鏡觀察細胞在支架材料復合培養(yǎng)4 d后即可覆蓋支架材料表面,細胞呈一定方向排列。HE 染色示細胞能在支架表面黏附和生長,且隨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細胞向支架內部遷移。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到NIH-3T3 細胞分泌的bFGF,細胞能進行正常分化。 結論 pNSR16/PVA 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細胞相容性,有望作為一種較理想的組織工程支架材料。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同藥物對視網膜神經細胞線粒體功能的影響研究

    目的 研究藥物對視網膜神經細胞線粒體功能影響, 為進行視網膜神經細胞藥物保護研究提供依據(jù)。 方法 新生小牛8只眼視網膜細胞培養(yǎng),用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檢測這些細胞在分別加入阿魏酸 (FA)、精氨酸、 甘氨酸、?;撬帷⒛X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和維生素E前后, 羅丹明123(dye rhodamine 123,Rh123)標記的線粒體熒光強度的變化情況。 結果 500μg/ml FA可使線粒體熒光強度呈雙相變化。掃描60.772 s首次給藥后,熒光強度迅速下降(45.425±4.153→22.135±5.293), 但112.774 s再次給藥后, 曲線上揚(19.655±4.383→28.247±4.764), 在168.773s第三次給藥后, 曲線仍上揚。12.5mg/ml維生素E能增強線粒體熒光強度, 掃描56.457s給藥后,熒光強度曲線立即上揚(88.255±5.039→111.2 73±4.529)。50 ng/ml BDNF可使熒光強度升高, 在58.147、134.148s兩次給藥后, 熒光強度曲線均上揚,尤以首次作用明顯(69.115±5.038→77.225±5.131)。2.5 mg/ml甘氨酸和30 mg/ml精氨酸作用對線粒體熒光強度無明顯影響。6.25mg/ml?;撬峥墒咕€粒體熒光強度輕度減弱。 結論 FA、BDNF、維生素E可能通過線粒體途徑促進視網膜神經細胞代謝,氨基酸類則可能通過非線粒體途徑調節(jié)視網膜神經細胞活性。 (中華眼底病雜志,2004,20:229-232)

    發(fā)表時間:2016-09-02 05:5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聚羥基脂肪酸酯的生物修飾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探討經聚羥基脂肪酸酯表面顆粒結合蛋白(polyhydroxyalkanoates granule binding protein, PhaP)-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融合蛋白修飾后的聚羥基丁酸戊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PHBV]和聚羥基丁酸己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PHBHHx]的親水性及其與軟骨細胞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利用溶劑揮發(fā)法制備PHBV和PHBHHx生物膜材料,掃描電鏡觀察材料結構;通過蛋白工程技術表達純化PhaP-RGD融合蛋白,按照3.5 mg/mL濃度對兩種生物膜材料進行蛋白修飾,通過測量接觸角檢測蛋白修飾前后材料表面親疏水性的改變。采用三步消化法體外分離培養(yǎng)人鼻中隔軟骨細胞并傳代。取第2代細胞分別接種于PHBV(A1組)、PHBV/PhaP-RGD(A2組)、PHBHHx(B1組)、PHBHHx/PhaP-RGD(B2組)、細胞培養(yǎng)板(C組)。培養(yǎng)3 d后行DAPI染色觀察細胞增殖情況;3、7 d通過MTT法檢測細胞增殖能力;7 d掃描電鏡下觀察細胞在生物膜材料表面的貼附及形態(tài)結構,并通過甲苯胺藍染色初步檢測細胞外基質分泌情況。 結果掃描電鏡觀察示PHBV和PHBHHx生物膜材料表面為多孔結構;經融合蛋白修飾后PHBV、PHBHHx生物膜材料表面接觸角均顯著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細胞接種于生物膜材料表面后均能生長,培養(yǎng)3 d后B2組細胞增殖能力最強(P<0.05);7 d時各組軟骨細胞增殖能力均較3 d增強(P<0.05),組間比較B1、B2組高于A1、A2、C組,B2組高于B1組、A1組高于A2組(P<0.05)。培養(yǎng)7 d,甲苯胺藍染色示A1、A2、B1、B2組材料表面均可見藍色異染,其中A1、A2組染色程度相似,B2組染色較B1組深;掃描電鏡觀察示各組細胞貼附良好,細胞之間形成連接,并伸入材料孔隙內。 結論經PhaP-RGD融合蛋白修飾的PHBHHx生物膜材料與軟骨細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低氧與低氧模擬劑對BMSCs成骨分化影響的對比研究

    目的對比低氧培養(yǎng)與常氧條件下低氧模擬劑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ylglycine,DMOG)對小鼠BMSCs成骨分化的影響。 方法原代分離培養(yǎng)健康3~4周齡昆明小鼠BMSCs,采用流式細胞術對細胞CD29、CD44、CD90、CD34表面標志進行檢測,行成骨、成脂、成軟骨誘導分化染色鑒定。取第3代BMSCs分為對照組(A組,常氧條件下培養(yǎng))、低氧培養(yǎng)組(B組,1%O2低氧條件下培養(yǎng))及DMOG干預組(C組,常氧條件下加入0.5 mmol/L DMOG培養(yǎng))。分別于培養(yǎng)1、2、3、4 d采用MTT法檢測BMSCs增殖情況,7、14 d檢測ALP含量,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檢測低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蛋白表達,3、7 d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RUNX2、Osterix基因表達,21 d行茜素紅染色觀察。 結果BMSCs流式細胞術表面標志鑒定示CD29(+)、CD44(+)、CD90(+)、CD34(-);成骨、成脂、成軟骨誘導分化后茜素紅染色、油紅O染色及甲苯胺藍染色均呈陽性。MTT法檢測示,培養(yǎng)1 d,3組細胞增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3、4 d,與A組比較,C組均抑制細胞增殖,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B組則促進細胞增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培養(yǎng)各時間點,B、C組ALP含量、HIF-1α蛋白相對表達量及RUNX2、Osterix基因相對表達量均顯著高于A組,ALP含量及RUNX2、Osterix基因相對表達量C組高于B組,而HIF-1α蛋白相對表達量B組高于C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培養(yǎng)21 d茜素紅染色示,A組可見少許結節(jié)狀紅染物質,B組可見中等量紅染物質,而C組可見大量紅染物質。 結論低氧能明顯促進BMSCs增殖,DMOG對BMSCs增殖無明顯影響;低氧與DMOG均能促進BMSCs成骨分化,且DMOG促BMSCs成骨分化能力更強。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二甲基乙二?;拾彼釋鐓^(qū)穿支皮瓣ChokeⅡ區(qū)血管生成的影響機制研究

    目的 研究二甲基乙二?;拾彼幔╠imethyloxalylglycine,DMOG)對跨區(qū)穿支皮瓣ChokeⅡ區(qū)血管生成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方法 將12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DMOG組、YC-1組和空白對照組,每組42只。3組大鼠背部制作大小為12 cm×3 cm的跨區(qū)穿支皮瓣模型;于術前1 d、2 h及術后1、2、3 d分別腹腔注射DMOG(40 mg/kg)、YC-1(HIF-1α抑制劑,10 mg/kg)和等量生理鹽水。術后觀察各組大鼠皮瓣成活情況,7 d時測量皮瓣成活面積并計算皮瓣成活率,皮瓣透光實驗、明膠-氧化鉛血管造影及HE染色觀察皮瓣ChokeⅡ區(qū)血管生成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檢測皮瓣ChokeⅡ區(qū)VEGF及HIF-1α表達;3、5、7 d ELISA法測定皮瓣Choke Ⅱ區(qū)VEGF和HIF-1α蛋白含量。結果 術后7 d 時DMOG組皮瓣遠端未見明顯壞死,空白對照組和YC-1組皮瓣均發(fā)生壞死且主要位于遠端;DMOG組皮瓣成活率為90.28%±1.37%,高于YC-1組84.28%±1.45%及空白對照組85.83%±1.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MOG組皮瓣Choke Ⅱ區(qū)血管較多且結構清晰、完整;YC-1組、空白對照組中Choke Ⅱ區(qū)血管較少且結構紊亂。DMOG組血管數(shù)量為(25.56±1.29)條/視野,高于YC-1組(7.38±0.54)條/視野及空白對照組(14.48±0.91)條/視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5、7 d,DMOG組皮瓣Choke Ⅱ區(qū)HIF-1α、VEGF表達均高于其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DMOG能促進跨區(qū)穿支皮瓣Choke Ⅱ區(qū)血管生成,加速皮瓣早期血管化進程,改善微循環(huán)和血供,降低皮瓣缺血、缺氧損傷程度,提高成活率。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