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觀察經皮電刺激能否促進周圍神經再生,選用36只大鼠坐骨神經,切斷后的神經斷端吻合與鉗夾損傷后的神經干瘢痕模型,通過參數(shù)為2~5Hz,0.4ms,24~48V的經皮電刺激,分別于術后1~6周,進行電生理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結果顯示:電刺激組的神經傳導速度、肌肉最大誘發(fā)電位波幅、神經纖維生長速度、吻合口軸突通過率、肌纖維截面積及肌重均優(yōu)于同期對照側。表明經皮電刺激能促進周圍神經再生。
目的 探討體外無外力下不同容量擴張器常規(guī)注水擴張時囊內壓變化規(guī)律,以及臨床常規(guī)擴張中擴張器對皮膚軟組織壓力變化規(guī)律,為臨床安全應用擴張器提供參考。 方法室溫下分別對容量為50、80、100、150、200、250、300、400 mL的長方形擴張器行體外擴張,最高至400%擴張器容量,測量每次注水前、后囊內壓。以12例行瘢痕整復手術患者作為臨床觀測對象,分別于面頰部、軀干部、額顳部、四肢、頭部共埋置17個長方形擴張器,并行常規(guī)擴張,測量每次注水前、后囊內壓,并計算擴張器對皮膚軟組織壓力。取各部位50%、100%、150%、200%容量百分比下的壓力值進行分析。 結果不同容量擴張器體外注水總量達到約100%擴張器容量時開始出現(xiàn)壓力,100%~250%時壓力增長較快,達250%后注水前、后壓力基本成一平臺。臨床測量示16個擴張器在200%擴張器容量之內達注水前最高壓力值,15個達注水后最高壓力值。注水前,面頰部擴張器對皮膚軟組織壓力最低,顯著低于額顳部及頭部(P lt; 0.05);軀干部壓力低于頭部(P lt; 0.05);其余各部位間壓力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注水后,面頰部擴張器對皮膚軟組織壓力仍最低,軀干部、四肢、額顳部及頭部壓力呈逐漸上升趨勢;除面頰部與軀干部比較以及額顳部與四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外,其余各部位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常規(guī)擴張前中期擴張器對皮膚軟組織壓力較擴張后期大;其中頭部較高,面頰部較低,軀干部、額顳部、四肢介于兩者之間。
對半面萎縮的治療采用改良自體脂肪顆粒移植技術,提 高脂肪成活率,減少術后脂肪液化、壞死、吸收等并發(fā)癥。方法 1999 年3月~2004年10月,治療31例穩(wěn)定期半面萎縮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齡19~28歲,平均 235歲。根據(jù)半面萎縮范圍不同分成3型,輕度萎縮9例,中度萎縮19例,重度萎縮3例。 根據(jù)以往研究結果和文獻的總結分析,在脂肪的獲取和移植上,采用低位供區(qū)、低壓抽取、 低速離心和多點、多隧道、多層面放射狀注射移植。經術前、術后正位、側位45°及90°照 片比較,以及術后表情是否自然,局部有無硬塊和囊腫,患者感覺舒適度等評價標準,并根 據(jù)隨訪結果決定是否需再次手術。結果術后31例均達到面部外形基本 對稱。1次注射15例,2次13例,3次3例。第3次注射后較第2次效果好,第2次注射比第1次效果好,且注射量逐次減少。下頜部注射量8~14 ml,平均11 ml;頰部注射量15~25 ml, 平均20 ml;顴部注射5~10ml,平均75 ml;額部注射量18~20 ml,平均19 ml?;颊唠S 訪3~5年,未發(fā)現(xiàn)感染、硬結、皮下包塊、囊腫或其他并發(fā)癥?;紓绕つw色素增生明顯減輕。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比較,自體脂肪顆粒注射移植治療能達滿意面 部對稱,且無供區(qū)損傷及受區(qū)并發(fā)癥,是治療半面萎縮一種較理想的手術方法。
目的 了解神經再生條件液(never regeneration conditioned fluid,NRCF)中蛋白質成分組成及相對分子質量為220×103的蛋白帶中是否存在一類新的尚未知的神經活性因子。方法 新西蘭大白兔25只,體重1.8~2.5 kg,取坐骨神經建立神經再生室模型。術后1周采集NRCF,采用凝膠過濾法分離NRCF中蛋白質,主要分離相對分子質量為220×103的蛋白帶,應用自然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nativ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Native-PAGE)法檢測其相對分子質量。并對取得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20×103(a峰)和(20~40)×103(c峰)的蛋白帶,分別應用已知的神經活性因子抗體:抗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抗體、抗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抗體、抗腦源神經營養(yǎng)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抗體、抗神經營養(yǎng)素3(neurotrophin 3,NT-3)抗體、抗NT-4抗體、抗睫狀神經營養(yǎng)因子(ciliang neurotrophic factor,CNTF)抗體,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跡法和ELISA檢測,觀察抗原抗體反應。結果 經凝膠過濾法分離的NRCF蛋白質,多集中在相對分子質量為(20~40)×103和220×103。相對分子質量為(20~40)×103蛋白帶中神經營養(yǎng)因子與抗NGF、抗BDNF、抗NT-3、抗CNTF等抗體反應,相對分子質量為220×103的蛋白帶所含神經營養(yǎng)因子僅與抗NT-4抗體反應。結論 NRCF中相對分子質量為220×103的蛋白帶僅與抗NT-4抗體反應,且生物活性遠強于NT-4,該蛋白帶中可能存在一類新的神經活性因子。
目的 追溯國內外有關異體臉面移植的發(fā)展及應用。 方法 廣泛查閱近年來關于異體臉面移植的文獻進行綜述。 結果 由于異體臉面移植技術的復雜性以及涉及免疫、心理、社會、倫理等各種問題,迄今為止尚有各種爭論。結論 異體臉面移植將使嚴重毀容患者從這項新技術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