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經 Watson-Jones 入路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聯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療股骨近端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的可行性,評估治療效果。方法回顧分析 2008 年 1 月—2015 年 1 月采用經 Watson-Jones 入路 PFNA 聯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療的 38 例股骨近端良性病變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 24 例,女 14 例;年齡 15~57 歲,平均 28 歲。病理類型:纖維結構不良 20 例,骨囊腫 7 例,動脈瘤樣骨囊腫 5 例,骨巨細胞瘤 3 例,內生軟骨瘤 2 例,非骨化性纖維瘤 1 例。臨床表現:髖關節(jié)疼痛 19 例,病理性骨折 12 例,肢體短縮、髖關節(jié)內翻畸形 4 例,出現原有病灶復發(fā) 3 例。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完全負重時間。隨訪攝 X 線片及三維 CT,了解植骨融合情況及內固定物位置,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疼痛程度,國際骨與軟組織腫瘤協(xié)會(MSTS93)評分標準評估下肢功能,Harris 評分評估髖關節(jié)功能。結果手術時間為 130~280 min,平均 182 min;術中出血量為 300~1 500 mL,平均 764 mL。術后 3 例出現切口脂肪液化,均經正規(guī)換藥順利愈合,未造成深部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于術后 2~4 周開始部分負重,完全負重時間為 3~6 個月,平均 4.2 個月。38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24~108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 60 個月。影像學檢查提示植骨均融合,融合時間為 8~18 個月,平均 11.4 個月。隨訪期間無病理性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關節(jié)脫位、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無腫瘤復發(fā)和遠處轉移。末次隨訪時,VAS 評分、MSTS93 評分和 Harris 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 Watson-Jones 入路刮除植骨后聯合 PFNA 內固定治療股骨近端良性病變,能夠在徹底清除病灶的同時獲良好力學穩(wěn)定性,且術后并發(fā)癥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目的探究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后使用中醫(yī)針法鎮(zhèn)痛的應用效果,以期減少鎮(zhèn)痛藥物在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otal extraperi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TEP)后的使用。 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疝與腹壁外科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間收治的擬行單側TEP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研究對象按完全隨機方法分為中醫(yī)針法鎮(zhèn)痛組、中醫(yī)針法鎮(zhèn)痛加西藥鎮(zhèn)痛組(簡稱中西醫(yī)鎮(zhèn)痛組)和西藥鎮(zhèn)痛組3組,分析比較3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術后疼痛數字評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術后恢復指標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3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鎮(zhèn)痛后各時相(術后 6 h、次日晨、48 h、72 h及96 h)的NRS評分、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尿時間及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醫(yī)針法鎮(zhèn)痛組及中西醫(yī)鎮(zhèn)痛組鎮(zhèn)痛后的NRS評分均低于西藥鎮(zhèn)痛組(P<0.05),且術后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西藥鎮(zhèn)痛組(P<0.05),上述結果在中醫(yī)針法鎮(zhèn)痛組和中西醫(yī)鎮(zhèn)痛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TEP術后使用中醫(yī)針法鎮(zhèn)痛,鎮(zhèn)痛效果確切,術后恢復情況較單純口服藥物鎮(zhèn)痛好,也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目的 探討直腸充氣試驗+美藍試驗在直腸癌全直腸系膜切除(TME)術中檢測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筆者所在醫(yī)院科室收治直腸癌患者132例,將其隨機分為直腸充氣試驗組(充氣組)65例和直腸充氣試驗+美藍試驗組(充氣+美藍組) 67例,2組均遵循TME原則行Dixon術。充氣組在行TME術及腸吻合完畢后,用腸鉗在吻合口上端2cm處鉗夾腸管,于盆腔內倒入蒸餾水500mL;經肛門置入24# Foley尿管,向尿管球囊注水使球囊膨脹封閉肛門,使吻合腸段處于相對封閉狀態(tài);再經尿管注入氣體50mL,觀察水面有無氣泡出現,若有氣泡則表示存在吻合口漏,并予以修補,至無氣泡出現。充氣+美藍組患者則在充氣組的基礎上加行美藍試驗,吸出盆腔內的蒸餾水和直腸內氣體后,經尿管注入美藍1支(20mg)和生理鹽水50mL,觀察吻合口有無美藍漏出。結果 充氣組術中發(fā)現吻合口漏3例(4.62%),均給予了修補;術后發(fā)生吻合口漏9例(13.85%),5例經充分引流、禁食及對癥治療后治愈,3例經肛門縫合修補后治愈,1例經橫結腸造口、局部引流后治愈。充氣+美藍組經充氣試驗發(fā)現吻合口漏2例,后經美藍試驗發(fā)現13例存在吻合口漏,共發(fā)現吻合口漏15例(22.39%),均給予修補;術后無一例患者發(fā)生吻合口漏。與充氣組比較,充氣+美藍組術中吻合口漏的檢出率較高(P<0.05),術后吻合口漏的發(fā)生率較低(P<0.05)。結論 充氣試驗可發(fā)現較大的吻合口漏,而美藍試驗可發(fā)現小的吻合口漏和隱性漏,兩種試驗聯合應用可發(fā)現吻合口缺陷與漏;直視下修補可有效防止TME術后吻合口漏的發(fā)生。
目的 總結分析全股骨置換術近年的研究進展。 方法 廣泛查閱與全股骨置換術相關的文獻報道,分析和總結其手術指征、手術技術、假體設計、手術并發(fā)癥及分類、術后康復鍛煉和功能評價。 結果 全股骨置換術的適應證是股骨廣泛受累或存在跳躍性病灶的腫瘤性疾病和非腫瘤性疾病,以及伴有嚴重骨缺損的髖膝關節(jié)翻修術。手術切口近端以 Watson-Jone 切口為主,然后沿大腿外側,遠端延伸至髕骨外側顯露股骨全長,保護好血管神經和髖外展結構,行組配或定制假體置換。假體設計不斷進步,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假體。手術并發(fā)癥多且發(fā)生率不一。術后康復鍛煉早期以物理治療為主,負重訓練循序漸進。功能評價主要以國際骨與軟組織腫瘤協(xié)會(MSTS)評分為主。 結論 全股骨置換術保肢效果確切,需要繼續(xù)進行大樣本量和長期隨訪研究,逐漸統(tǒng)一手術適應證和功能鍛煉標準,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目的 探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相關性腹水(ASPAAF)誘導大鼠肝臟損傷的作用及其機理。方法 將32只SD大鼠(雌雄不拘)隨機分為2組: ASPAAF組(n=16)和對照組(n=16),分別向腹腔內注射ASPAAF 和生理鹽水,每只8 ml。于腹腔注射后6 h 和12 h分批處死大鼠,每時間點8只。檢測血清內毒素及TNF-α水平和肝功能(AST、ALT和STB); 檢測肝臟組織TNF-α水平; 光鏡下觀察肝臟組織損傷情況。結果 于腹腔注射后6 h 和12 h,ASPAAF組血清內毒素、TNF-α、AST、ALT和STB水平以及肝臟組織TNF-α水平均較對照組高 (P<0.05); 以上指標在ASPAAF組組內隨時間的增加而顯著增高(P<0.05); ASPAAF組肝臟組織細胞出現水腫,甚至點狀壞死,6 h 和12 h間無明顯差別,對照組肝臟組織細胞正常。結論 ASPAAF能引起大鼠肝臟損傷,內毒素和TNF-α在這一損傷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目的 探討胰腺炎相關性腹水(PAAF)與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相關性腹水(ASPAAF)誘導大鼠腸損傷的作用及其可能機理。方法 以PAAF和ASPAAF分別誘導的SD大鼠腸損傷模型為研究對象,將48只SD大鼠隨機均分為3組。 對照組腹腔內注射生理鹽水8 ml/只; PAAF組腹腔內注射PAAF 8 ml/只, ASPAAF組腹腔內注射ASPAAF 8 ml/只。 分別于注射后6 h 和12 h分批處死大鼠,每時間點8只。 測定血清內毒素和TNF-α水平,同時測定小腸組織中Na+-K+-ATP酶活性及TNF-α水平; 于光鏡下觀察腸黏膜損傷情況并作等級比較。結果 注射后6 h 和12 h, PAAF組和ASPAAF組血清內毒素和TNF-α水平, 小腸組織中TNF-α水平以及腸黏膜損傷程度均較對照組增高(P<0.05),而Na+-K+-ATP酶活性則顯著降低(P<0.05); ASPAAF組血清內毒素和TNF-α水平,小腸組織中TNF-α水平以及腸黏膜損傷程度又均較PAAF組增高(P<0.05),Na+-K+-ATP酶活性則顯著降低(P<0.05)。結論 PAAF及ASPAAF均能引起大鼠腸損傷,且ASPAAF引起的損傷更為嚴重。
目的 研究一種能夠預防腹腔鏡術后切口并發(fā)癥的簡單、實用及價廉的縫合方法。 方法 使用彈性鉤線針在腹腔鏡直視下縫合小切口,將用彈性鉤線針進行分層縫合切口的腹腔鏡手術患者3 120例設為研究組,將用傳統(tǒng)弧形針縫合的腹腔鏡手術患者3 120例設為對照組,比較 2 組患者術后切口疝和切口出血的發(fā)生率。 結果 研究組術后切口出血發(fā)生率為0.16%,其中上腹部手術為0.15%,下腹部手術為0.18%;對照組術后切口出血發(fā)生率為0.68%,其中上腹部手術為0.64%,下腹部手術為0.70%; 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術后切口出血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P<0.05),下腹部手術術后切口出血的發(fā)生率也顯著降低(P<0.05)。研究組術后切口疝發(fā)生率為0.07%,其中上腹部手術為0,下腹部手術為0.12%,老年人手術為0.15%;對照組術后切口疝發(fā)生率為0.44%,其中上腹部手術為0.24%,下腹部手術為0.59%,老年人手術為0.99%;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術后切口疝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P<0.05),下腹部手術術后切口疝的發(fā)生率也顯著降低(P<0.05)。 結論 使用彈性鉤線針在腹腔鏡直視下縫合小切口,能夠在不延長切口和不增加醫(yī)療費用的情況下將腹膜層和肌層對位縫合,能夠發(fā)現并縫合結扎切口處合并存在的隱匿疝和腹壁缺損,從而能夠顯著降低腹腔鏡術后切口疝和切口出血的發(fā)生率。
目的 與 X 線順行靜脈造影結果進行對比,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在小腿穿靜脈檢查中的作用價值。 方法 選取 2014 年 1 月—2016 年 3 月臨床診斷為大隱靜脈曲張的 53 例患者(60 條下肢),行彩超及 X 線順行靜脈造影檢查,兩者結果進行比較,并經手術證實。 結果 彩超與 X 線順行靜脈造影分別診斷小腿穿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 47 條和 50 條,兩種檢查方法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00,P=0.371);彩超共檢出穿靜脈 78 條,每條下肢檢出穿靜脈 1~4 條,其中穿靜脈內徑在 2~5 mm 者共 66 條,占 84.6%,除 2 條<2 mm 的穿靜脈外,余均探及反流;其中距足底 10~32 mm 范圍者(即足靴區(qū))共 73 條,占 93.6%;52 條大隱靜脈曲張下肢進行了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激光消融或+穿靜脈離斷術,與手術結果比較,彩超診斷穿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真陽性 37 條,假陽性 2 條,真陰性 10 條,假陰性 3 條,彩超診斷靈敏度為 92.5%(37/40),特異度為 83.3%(10/12),準確率為 90.4%(47/52)。 結論 彩超可精確定位穿靜脈,測量內徑及觀察反流程度,診斷穿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敏感性及準確性高,安全、簡便、經濟,適于術前、術中診斷及定位。
目的 系統(tǒng)評價卡培他濱聯合化療方案治療晚期胰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 計算機檢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 和 WanFang Data 數據庫,搜集卡培他濱聯合化療方案與不含卡培他濱的化療方案比較治療晚期胰腺癌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 2017 年 12 月 1 日。由 2 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 RevMan 5.3 軟件進行 Meta 分析。 結果 共納入 6 個 RCT,1 317 例患者。Meta 分析結果顯示:卡培他濱聯合化療方案的中位生存期[HR=0.86,95%CI(0.77,0.96),P=0.006]、疾病無進展生存期[HR=0.83,95%CI(0.75,0.91),P=0.000 2]和治療總有效率[RR=1.64,95%CI(1.27,2.11),P=0.000 1]明顯優(yōu)于不含卡培他濱的化療方案;但在 1 年生存率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毒副作用方面,卡培他濱聯合化療方案的 3~4 級中性粒細胞減少、口腔炎及手足綜合征的發(fā)生率高于不含卡培他濱的化療方案(P 均<0.05)。 結論 卡培他濱聯合化療方案可延長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及疾病無進展生存期,提高了治療總有效率;但會增加毒副反應,且 1 年以后的遠期生存無明顯改善。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待開展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目的觀察大鼠切口疝完全腹膜外腹膜前間隙補片修補術后腹膜的病理改變情況,并探討在該手術中對腹膜前間隙的廣泛游離以及補片的植入是否會造成腹膜的缺血壞死以及影響其功能。方法選取80只SD大鼠,采用簡單隨機方法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n=8)、疝模型對照組(n=8)、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和疝模型補片修補組,后2組分別于植入補片后第1、4、8、12周時隨機抽取8只大鼠。空白對照組取正常腹膜及周圍組織,疝模型對照組、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和疝模型補片修補組取切口旁腹膜組織,采用蘇木精-伊紅染色進行腹膜組織病理學檢查并比較各組腹膜組織的炎細胞浸潤程度和纖維化增生程度的變化情況。結果① 各組間腹膜組織的炎細胞浸潤程度比較: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術后第1和4周時較空白對照組加重(P<0.001、P=0.005),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術后第8周時較術后第1周時減輕(P=0.021),疝模型對照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02),疝模型補片修補組術后第1周時較疝模型對照組加重明顯(P=0.014),疝模型補片修補組術后第8和12周時較術后第1周減輕(P=0.040、P=0.040),相同時間點時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與疝模型補片修補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 各組間腹膜組織的纖維化增生程度比較: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術后第1、4、12周時較空白對照組明顯加重(P<0.001、P=0.003、P=0.043),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術后第8周時較術后第1周時減輕(P=0.017),疝模型對照組較空白對照組明顯加重(P=0.012),疝模型補片修補組術后不同時間點時與疝模型對照組比較差異未見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疝模型補片修補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的變化差異也不明顯(P>0.05),相同時間點時補片植入空白對照組與疝模型補片修補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疝本身不會刺激腹膜組織發(fā)生炎細胞浸潤和纖維化增生,然而在行完全腹膜外腹膜前間隙補片修補過程中,廣泛的腹膜前間隙游離以及補片的植入操作會造成腹膜的損傷并影響其功能,但通過機體自身的修復,由腹膜損傷及它引起的功能影響在術后第8周時基本可完全恢復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