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慢性骨髓炎" 15條結果
  • 顱骨慢性骨髓炎的手術治療

    目的 總結顱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療方法及其療效。 方法 2004 年1 月- 2009 年2 月,收治24 例顱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男16 例,女8 例;年齡18 ~ 56 歲,平均45.6 歲。病程3 ~ 11 年,平均5.8 年。病因:開顱術后感染3 例,燒傷15 例,電擊傷6 例。部位:額頂部10 例,顳頂部8 例,枕部6 例。徹底清除感染壞死組織后軟組織缺損范圍為7 cm × 6 cm ~ 19 cm × 12 cm,顱骨缺損范圍為5 cm × 4 cm ~ 10 cm × 7 cm。采用鄰位頭皮瓣(12 例)、斜方肌肌皮瓣(6 例)、游離股前外側皮瓣(6 例)修復,皮瓣切取范圍為8 cm × 7 cm ~ 20 cm × 13 cm。供區(qū)直接縫合或中厚皮片游離移植修復。 結果 術中病理檢查均為顱骨化膿性骨髓炎伴死骨形成,1 例發(fā)現局部鱗癌。術后2 周1 例出現皮瓣下感染,再次手術清除殘留組織后愈合;其余皮瓣及皮片均成活好,切口Ⅰ期愈合。術后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 個月~ 4 年,平均2 年。皮瓣顏色、質地較好,骨髓炎無復發(fā)。1 例局部鱗癌患者術后隨訪4 年未復發(fā)。8 例術后3 ~ 6 個月出現頭痛、頭暈等顱骨缺損相關癥狀,二期行鈦網顱骨重建。 結論 顱骨慢性骨髓炎應早期徹底清除感染病灶,選擇適宜的皮瓣或肌皮瓣修復創(chuàng)面,可獲滿意效果。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載抗生素的硼酸鹽生物玻璃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實驗研究

    目的 硼酸鹽生物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在體內可以完全降解。通過將硼酸鹽生物玻璃載萬古霉素后植入清創(chuàng)后的兔脛骨骨髓炎病灶,探討硼酸鹽生物玻璃作為抗生素緩釋載體的可行性。 方法 將萬古霉素溶于固化液,再分別與硫酸鈣粉末、硼酸鹽生物玻璃粉末混合,制備抗生素緩釋系統(tǒng),萬古霉素含量均為80 mg/g。健康成年雄性新西蘭大白兔65 只,體重2.12 ~ 3.91 kg,平均2.65 kg;于右膝骨髓腔注入0.1 mL 濃度為1 × 109 cfu/mL 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懸液,制備骨髓炎模型。注射后3 周,將54 只模型制備成功的大白兔隨機分成4 組:A 組(n=11)進行單純清創(chuàng)處理;B 組(n=11)、C 組(n=16)、D 組(n=16)徹底清創(chuàng)后,分別于缺損處植入硼酸鹽生物玻璃、載萬古霉素的硫酸鈣、載萬古霉素的硼酸鹽生物玻璃。清創(chuàng)術中取壞死組織行細菌學檢查。術后1、2、4、10、24、48 h 時測量C、D 組血清萬古霉素濃度,10、24、48、72、120 h 測量B、D 組血清硼濃度;8 周時處死全部實驗動物攝X 線片觀察并評分;取脛骨進行細菌學檢查及組織學觀察。 結果 術后共10 只實驗動物死亡。C 組術后各時間點均未檢測到血清萬古霉素;D 組血清萬古霉素濃度逐漸上升,術后4 h 時達峰值,之后濃度迅速下降。B 組術后各時間點均未檢測到血清硼;D 組術后10 h 血清硼濃度即達峰值,之后呈逐漸下降趨勢。X 線片觀察顯示術后8 周C 組載萬古霉素的硫酸鈣均降解;D 組載萬古霉素的硼酸鹽生物玻璃部分降解,但骨修復優(yōu)于C 組;B 組硼酸鹽玻璃無明顯降解。術前各組X 線片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8 周D 組評分與A、B、C 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各組術中壞死組織細菌培養(yǎng)均提示為MRSA 陽性。術后8 周D 組脛骨組織細菌培養(yǎng)陰性率81.25%,與A 組36.36% 及B 組18.18%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與C 組73.33%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組織學觀察顯示,D 組載萬古霉素的硼酸鹽生物玻璃周圍有大量新骨形成,未見任何異物反應。A、B、C、D 組組織學評分分別為(6.45 ± 3.62)、(7.55 ± 3.36)、(4.27 ± 2.91)、(3.81 ± 3.04)分;D 組與A、B 組比較,C 組與B 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其余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載萬古霉素的硼酸鹽生物玻璃在治愈兔慢性骨髓炎的同時可促進骨缺損修復。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細菌生物膜與慢性骨髓炎

    目的 綜述細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在慢性骨髓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防治。 方法 查閱近年國內外有關慢性骨髓炎和BBF 的相關文獻,對BBF 在慢性骨髓炎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防治進行回顧及綜合分析。 結 果 慢性骨髓炎的診治至今仍很棘手,除局部瘢痕增生、血供差、耐藥菌等原因外,BBF 的形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BBF 在壞死軟組織、骨組織表面形成,對細菌具有保護作用,大大增強了細菌對抗生素的抵抗力,導致細菌難以徹底清除,骨髓炎反復發(fā)作感染。BBF 的生長包括黏附、發(fā)展和成熟3 個階段。作為慢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的葡萄球菌,在形成BBF 的過程中有其獨自特點,根據這些特點設計治療方案已成為抗BBF 感染治療的一個趨勢。 結論 目前有大量以BBF 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因子為靶點的治療研究,但迄今為止手術徹底清除壞死骨組織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游離腓骨移植修復脛骨慢性骨髓炎并長段骨缺損

    目的 探討游離腓骨移植一期修復脛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長段骨缺損的方法和療效。 方法 1996年3月~2003年12月,采用徹底清除病灶,切除長段死骨,取對側帶血管腓骨游離移植一期修復脛骨缺損的方法,治療脛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長段骨缺損患者67例。年齡8~42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2.8年。其中血源性骨髓炎14例,創(chuàng)傷性骨髓炎53例。18例合并同側腓骨骨折;21例合并皮膚缺損及骨外露,缺損范圍2 cm×4 cm~4 cm×10 cm;5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及骨不連;46例合并1~3個竇道。脛骨死骨長度8~22 cm,平均12 cm。細菌培養(yǎng)試驗均顯示陽性。46例單純切取帶血管腓骨瓣,21例攜帶皮瓣,腓骨切取長度10~28 cm,平均15 cm;皮瓣切取范圍4 cm×7 cm~6 cm×12 cm。 結果 術后67例獲隨訪12~45個月。2周內肢體炎性反應均消退,竇道愈合率達93.5%,竇道不愈合者經二次竇道清除后愈合。移植腓骨瓣骨折2例,經石膏固定2個月后愈合。21例攜帶皮瓣全部成活。X線片示移植腓骨均愈合,愈合時間4~6個月,平均42個月。按Enneking評價系統(tǒng),肢體術后功能恢復平均為正常功能的79%。18歲以下患者腓骨增粗較快,可完全脛骨化;18歲以上患者腓骨增粗緩慢。 結論 對脛骨慢性骨髓炎合并長段骨缺損患者可行吻合血管的游離腓骨移植一期修復骨缺損,該術式能有效控制感染、縮短療程及減少手術次數。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劉強,孟慶水,張正之,韓西城

    為了總結大網膜游離移植修復慢性骨髓炎合并皮膚缺損的臨床效果,對1983年~1992年所作的12例進行了隨訪觀察。其中顱骨5例,脛腓骨4例,足跗骨3例,經徹底清除病灶后,均遺留有部分骨缺損或皮膚軟組織缺損。采用吻合血管的自體大網膜移植充填缺損,其表面用中厚皮片移植覆蓋。經3~9年隨訪,11例無骨髓炎復發(fā),無腹部并發(fā)癥;1例術后4個月復發(fā),并出現顱內高壓癥狀,術后1年死于鱗狀上皮癌。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11:1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負壓封閉吸引治療創(chuàng)傷性慢性骨髓炎的近期療效

    【摘要】 目的 探討負壓封閉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敷料在創(chuàng)傷性慢性骨髓炎治療中的作用?!》椒ā?006年6月-2009年8月收治13例創(chuàng)傷后慢性骨髓炎有較多膿性滲出物患者,其中男9例,女4例;年齡8~56歲,平均34歲。車禍致脛骨開放性骨折9例;腓骨骨折1例;高處墜落致跟骨開放性骨折2例;股骨骨折1例,術后均合并慢性骨髓炎,病程11~35個月。于病灶清除后,先采用VSD治療,待創(chuàng)面清潔、骨面有肉芽組織形成后,8例直接二期縫合傷口,4例通過帶蒂肌皮瓣或皮瓣修復創(chuàng)面,1例采用背闊肌皮瓣游離移植修復創(chuàng)面。 結果 使用VSD平均吸引18 d,更換VSD平均2.1次。創(chuàng)面滲出物逐漸減少,創(chuàng)面面積減小,經二期縫合、皮瓣移植等方法封閉創(chuàng)面。13例患者經6~31個月隨訪,慢性創(chuàng)傷后骨髓炎均治愈,無復發(fā)?!〗Y論 采用VSD治療創(chuàng)傷性慢性骨髓炎具有引流充分、炎癥控制快、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快、骨髓炎復發(fā)率低的優(yōu)點?!続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in managing traumatic chronic osteomyelitis.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6 and August 2009, 13 patients with a lot of purulent exudates after traumatic chronic osteomyelitis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re were nine males and four females with their ages ranged from 8 to 56 years old, averaging at 34. Among these cases of traumatic chronic osteomyelitis, nine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 for open tibial fractures and one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 for open fibula fracture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two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 for open calcaneal fracture and one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 for femur fracture caused by fall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ranged from 11 to 35 months. After the focus of infection was debrided completely, they were treated with VSD. As soon as the wound surface was clear and the bone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granulation tissue, eight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econdary suture, four were treated with local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or musculocutaneous flap transplantation, and one was treated with free latissimus dorsi musculo-cutaneous flap. Results The exudates in and the area of the wound were both decreased after VSD procedure on the wound for an average of 18 days and replacing the VSD for an average of 2.1 times. The wound was covered by second suture or flap transplantation. After a follow-up of 6-31 months, all 13 cases of traumatic chronic osteomyelitis were healed with no recurrence.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VSD in treating traumatic chronic osteomyelitis can drain thoroughly, control inflammation faster, promote granulation tissue, and decrease the rate of recurrence.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09:2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骨搬移、骨延長術治療長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連體會

    目的探索分析Ilizarov骨搬移、骨延長術治療長骨感染和肢體短縮,以及感染所致骨折不愈合的臨床療效。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用骨感染病灶清除、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和骨延長術治療13例長骨感染、缺損的股骨、脛骨和腓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連患者,其中股骨和脛骨慢性骨髓炎8例(伴股骨病理性骨折1例),感染性骨不連4例;腓骨慢性骨髓炎1例。 結果13例患者感染均得到一期治愈,竇道愈合,骨搬移結合處正常愈合。其中2例出院后自行搬移過程中出現釘道感染(1例經再次清創(chuàng)后治愈,1例經清創(chuàng)后感染復發(fā)截肢),1例在骨愈合后發(fā)生再骨折,經髓內釘固定后骨折愈合。13例患者骨搬移長度5~13 cm,平均7.5 cm;13例患者中有11例骨搬移后雙下肢等長,2例患側下肢較健側下肢短縮。所有患者未出現神經損傷。 結論Ilizarov骨搬移和骨延長技術是治療長骨感染及感染性骨不連的一種有效辦法,手術可祛除感染,治愈竇道,恢復肢體長度,從而解決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療效觀察

    目的 探討采用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的療效。 方法 2011 年 1 月—2016 年 4 月采用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 19 例。男 13 例,女 6 例;年齡 22~62 歲,平均 44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 16 例,壓砸傷 1 例,高處墜落傷 2 例。18 例為小腿開放性骨折(Gustilo ⅢB 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形成感染性骨缺損、骨髓炎,1 例為閉合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既往手術 2~5 次,平均 3 次。受傷至骨搬移術時間為 3~11 個月,平均 6.5 個月。清創(chuàng)后骨缺損長度為 2.0~5.5 cm,平均 4.3 cm。術中脛骨短縮后松開止血帶檢查肢體末梢血運,7 例直接閉合創(chuàng)面,5 例采用鄰近皮瓣修復,5 例采用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修復,1 例采用腓腸肌內側頭肌皮瓣修復,1 例單純植皮修復。選用單臂外固定架或環(huán)式外固定架,并在脛骨近側或遠側干骺端的兩排外固定架釘之間完全鋸斷;1 周后以 1 mm/d 速度進行肢體延長。 結果 術后 19 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0~36 個月,平均 14 個月。2 例對合端創(chuàng)面延遲愈合,余均順利愈合。18 例對合骨端自然愈合,1 例因病灶骨未完全切除致對合骨端發(fā)生骨不連。5 例發(fā)生牽張骨痂生長緩慢,其中 4 例經“手風琴”技術和注射紅骨髓后順利愈合,1 例植骨輔助內固定后對合骨端愈合。骨延長時間為 1~3 個月,延長指數為 1.6~2.7 cm/月,平均 2.2 cm/月;骨愈合時間為 7~13 個月,平均 11.1 個月。根據脛骨骨折療效評定系統(tǒng) Johner-Wruhs 評分評定療效:優(yōu) 9 例,良 8 例,中 2 例,優(yōu)良率為 89.5%。 結論 采用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可改善截骨端的直接對合,明顯縮短骨對合端的愈合時間。

    發(fā)表時間:2017-08-03 03:4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載萬古霉素磷酸鈣骨水泥一期植入治療慢性骨髓炎的療效觀察

    目的 探討載萬古霉素磷酸鈣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治療慢性骨髓炎(chronic osteomyelitis,CO)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對 2014 年 12 月 1 日—2015 年 12 月 1 日收治的 98 例 CO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 49 例。兩組患者均行病灶清除術,研究組一期植入載萬古霉素 CPC 填塞病灶,對照組安置沖洗、引流裝置,采取抗菌藥物持續(xù)沖洗。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和復發(fā)率等。 結果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 12 個月,研究組 30 例痊愈,16 例好轉,3 例未愈,總有效率 93.9%;術后無患者出現全身不良反應和復發(fā)的情況,X 線片顯示 CPC 填塞良好,部分降解成骨。對照組 16 例痊愈,20 例好轉,13 例未愈,總有效率 73.5%;11 例在術后 2~6 個月炎癥復發(fā),再次手術。 結論 載萬古霉素 CPC 一期植入 CO 病灶,能填塞死腔,持續(xù)抗感染,誘導骨缺損區(qū)成骨,降低 CO 復發(fā)率,是治療 CO 的有效手段。

    發(fā)表時間:2017-12-25 06:0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同濃度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制備慢性骨髓炎模型對比研究

    目的探討采用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建立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合適濃度。方法取成年新西蘭大白兔 48 只隨機分為 6 組,每組 8 只,B、C、D、E、F 組分別于股骨髁上 2 cm 處注射 1×109、1×108、1×107、1×106、1×105 CFU/mL MRSA,A 組注射無菌生理鹽水作為對照。術后 4 周行實驗動物大體觀察,取傷口分泌物行細菌學檢查;術前及術后 2、4 周檢測血清 C 反應蛋白含量;術后 4 周行 X 線片及 CT 檢查并行 Norden 影像學評分;術后 4 周處死動物取材后行標本大體觀察及評分,并行 HE 染色觀察及組織學評分。結果B 組因感染嚴重死亡 5 只動物,C 組死亡 2 只,D、E、F 組均無動物死亡。大體觀察 A 組切口愈合良好,無軟組織腫脹;B~D 組大部分可見切口紅腫及竇道形成,股骨增粗,骨質破壞,破壞程度隨濃度降低而降低;E、F 組切口可見感染征象,感染程度不及 D 組。細菌學觀察示 B、C、D、E 組切口竇道形成動物均培養(yǎng)出陽性結果,隨著濃度降低,切口竇道形成動物數目逐漸降低;F 組無竇道形成遂未做細菌學培養(yǎng)。術前各組間 C 反應蛋白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2、4 周 B~F 組 C 反應蛋白含量均顯著高于 A 組(P<0 05="" 4="" c="" b="">C 組>D 組>E 組>F 組>A 組,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檢測示 A 組無軟組織腫脹及骨質破壞;B、C 組可見骨質破壞,大量死骨形成,軟組織腫脹嚴重;D、E 組可見骨質破壞,死骨形成程度不及 C 組;F 組可見少量骨感染。B~F 組 Norden 評分顯著高于 A 組,B、C 組顯著高于 D、E、F 組,D、E 組顯著高于 F 組(P<0.05);B、C 組間及 D、E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F 組標本大體觀察評分顯著高于 A 組,B、C 組顯著高于 D、E、F 組(P<0.05);D、E、F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E 染色示 A 組骨小梁結構清晰,結構排列整齊;B~F 組可見骨小梁破壞,炎性細胞浸潤且程度逐漸降低。B~F 組組織學評分顯著高于 A 組,B 組顯著高于 C~F 組,C、D 組顯著高于 F 組(P<0.05);C、D、E 組間以及 E、F 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 MRSA 制備兔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最佳菌液濃度為 1×106~1×107 CFU/mL。

    發(fā)表時間:2018-04-03 09:1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