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外科(南寧530027);;
  • 2.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病理科;

目的  探討肝細胞癌DNA異倍體、nm23-H1、C-erb B-2和p53癌基因蛋白表達與肝細胞癌侵襲性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方法  采用DNA圖像分析系統(tǒng)定量測定52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細胞的DNA含量,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癌基因蛋白在肝癌中的表達。
結(jié)果  DNA異倍體在≤5cm肝癌組為50.0%(12/24),在>5cm肝癌組為82.1%(23/28); DNA異倍體與肝癌肝內(nèi)轉(zhuǎn)移及合并癌栓有關。肝癌伴有肝內(nèi)轉(zhuǎn)移者的nm23-H1陽性率明顯高于不伴肝內(nèi)轉(zhuǎn)移者。肝癌合并癌栓者的p53蛋白陽性率高于不合并癌栓者。異倍體肝癌的nm23-H1和p53蛋白陽性率高于二倍體肝癌。C-erb B-2陽性率在各組中未見明顯差別。術后生存率可能與DNA異倍體、nm23-H1和p53蛋白的陽性表達有關。
結(jié)論  DNA異倍體、nm23-H1和p53蛋白陽性表達與肝癌侵襲性有較密切關系,檢測這些指標有助于根據(jù)肝癌的個體差異選擇治療措施,提高療效。

引用本文: 陸云飛,林進令,韋敏怡,廖清華,曾健,邱慶明. 肝細胞癌DNA異倍體及nm23-H1、C-erb B-2和p53癌基因蛋白表達的臨床意義.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00, 7(4): 241-243. doi: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改編

1. Barlogie B, Drewiko B, Schumann J, et al. DNA content as a marker of neoplasia in man 〔J〕. Am J Med, 1980; 69(1)∶195.
2. 叢文銘, 吳孟超. 肝細胞癌DNA含量的定量測定及其臨床病理學意義 〔J〕. 中華醫(yī)學雜志, 1988; 68(8)∶463.
3. 魏子白, 吳云林, 翟祖康等. 胃癌p53和nm23癌基因蛋白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 〔J〕. 中華腫瘤雜志, 1997; 19(5)∶378.
4. 王吾如. 關于癌轉(zhuǎn)移分子病理學的研究 〔J〕. 中華病理學雜志, 1994; 23(3)∶197.
5. 林國躍, 陳朝倫, 黎音等. cerb B2及p53蛋白在原發(fā)性肝癌組織的表達 〔J〕. 中華肝臟病雜志, 1996; 4(2)∶136.
6. 欽倫秀, 湯釗猷, 劉康達等. p53基因點突變與肝細胞癌侵襲性的關系 〔J〕. 中華腫瘤雜志, 1995; 17(6)∶405.
7. 鄧卓霖, 潘朗星, 馬韻等. 廣西黃曲霉毒素高危區(qū)肝癌p53基因序列改變 〔J〕. 中華腫瘤雜志, 1997; 19(1)∶19.
8. 張萬星, 侯廣昌, 高清澤等. 膽囊腫瘤細胞中p53蛋白的過度表達與DNA倍體的關系 〔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1998; 15(2)∶123.
  1. 1. Barlogie B, Drewiko B, Schumann J, et al. DNA content as a marker of neoplasia in man 〔J〕. Am J Med, 1980; 69(1)∶195.
  2. 2. 叢文銘, 吳孟超. 肝細胞癌DNA含量的定量測定及其臨床病理學意義 〔J〕. 中華醫(yī)學雜志, 1988; 68(8)∶463.
  3. 3. 魏子白, 吳云林, 翟祖康等. 胃癌p53和nm23癌基因蛋白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 〔J〕. 中華腫瘤雜志, 1997; 19(5)∶378.
  4. 4. 王吾如. 關于癌轉(zhuǎn)移分子病理學的研究 〔J〕. 中華病理學雜志, 1994; 23(3)∶197.
  5. 5. 林國躍, 陳朝倫, 黎音等. cerb B2及p53蛋白在原發(fā)性肝癌組織的表達 〔J〕. 中華肝臟病雜志, 1996; 4(2)∶136.
  6. 6. 欽倫秀, 湯釗猷, 劉康達等. p53基因點突變與肝細胞癌侵襲性的關系 〔J〕. 中華腫瘤雜志, 1995; 17(6)∶405.
  7. 7. 鄧卓霖, 潘朗星, 馬韻等. 廣西黃曲霉毒素高危區(qū)肝癌p53基因序列改變 〔J〕. 中華腫瘤雜志, 1997; 19(1)∶19.
  8. 8. 張萬星, 侯廣昌, 高清澤等. 膽囊腫瘤細胞中p53蛋白的過度表達與DNA倍體的關系 〔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1998; 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