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晓燕, 张有娣, 周文策. 谷氨酰胺在肝切除术后营养支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5): 631-635. doi: 10.7507/1007-9424.201811095 复制
肝癌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高复发率、高转移率和高致死率而广受关注。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世界上 50% 以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肝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 2 位[1]。在肝脏供源不足以及施行移植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肝脏切除术是治疗肿瘤、肝外伤、肝脓肿、肝内胆管结石、肝囊肿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肝切除术具有术后应激反应大、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自从丹麦 Kehlet 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最早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以后,外科治疗理念就在逐步发生改变[2]。FTS 的核心理念是指在多学科的协助治疗下,综合运用各种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害,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3]。影响外科手术快速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患者的营养状况[4],而肝脏作为物质代谢的中心,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5],不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无益于患者的康复,反而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6]。谷氨酰胺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也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同时作为一种免疫调节营养素,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但是关于谷氨酰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较少。笔者就谷氨酰胺在肝切除术后营养支持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肝切除手术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1.1 肝切除营养支持
肝脏被认为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也是第 1 个受营养不良影响的器官。饥饿时,伴随着蛋白质消耗和体质量减轻,肝实质质量也显著减少[7],适应性机制被诱导以促进蛋白质和能量合成以保证肝组织重建所必需。尽管如此,肝再生率依然可能降低。Holecek[8]研究了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氨基酸对部分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并得出结论:给予没有能量底物的氨基酸混合物对肝脏再生具有抑制作用。Birkhahn 等[9]的研究表明,同时使用氨基酸和其他物质,减少了葡萄糖对肝脏再生的抑制作用。
外科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用手术方式进行部分肝切除术以治疗恶性肿瘤的概率[10]。考虑患者是否肝切除的因素之一为是否营养不良[11-14]。由于营养状况不足[15],这些患者大部分都需进行专门的营养治疗,因为氨基酸在肝脏再生中起特殊作用。因此,研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实验性营养不良肝切除模型的影响及寻找在肝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方面的变化是很有必要的。
1.2 肝再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为了维持肝再生的代谢稳态,肝细胞通过再生反应诱导不同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肝细胞的分化功能产生适应性调节反应,而谷氨酰胺可以影响不同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 α(TGF-α)是参与肝脏再生主要的生长因子。HGF 通过旁分泌和内分泌刺激细胞有丝分裂,是最强大的肝细胞增殖刺激物;TGF-α 通过自分泌机制参与后期阶段。研究[16]表明,谷氨酰胺的给药上调了营养不良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 HGF 基因的表达,但不影响 TGF-α mRNA 的表达水平。
肝脏再生还需要大量能量,通过急性期的自噬肝损伤而提供能量是涉及的机制之一。来自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细胞溶质还原等价物苹果酸/天冬氨酸进入线粒体并被氧化,这是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细胞溶质苹果酸脱氢酶(MDH1)和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MDH2)在有氧呼吸的克雷布斯循环(Krebs 循环)能量产生中起重要作用,而谷氨酰胺对 MDH1 和 MDH2 的上调起促进作用。
2 谷氨酰胺在肝脏代谢中的机制研究
正常情况下,基底肝细胞的增殖率低,有丝分裂很少发生;然而,在肝组织发生重大损伤之后,如创伤、病毒感染或肝细胞癌缺血,细胞分裂导致强烈的组织再生,以保持合成容量。由激素、神经肽控制和介导的再生过程,通过刺激糖脂、多肽等营养物质的合成,以补偿细胞增生和肥大。在这一过程中,营养素和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对于刺激细胞增殖至关重要。
谷氨酰胺是压力条件下必需的氨基酸,是主要的循环氨基酸和各种代谢过程的氮来源,包括 DNA 复制所必需的嘌呤、嘧啶合成以及细胞增殖。谷氨酰胺经过代谢转化成 α-酮戊二酸,而 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Krebs 循环)的中间产物。Krebs 循环不仅为细胞提供 ATP,还为大分子合成提供前体物质,如为糖异生提供苹果酸、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为亚铁血红素合成提供琥珀酰 CoA。其中,回补反应(anapleurotic reactions)是 Krebs 循环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尽管正常细胞很少动用谷氨酰胺进行代谢,但是肿瘤细胞对 2 种营养物质特别敏感,它们分别是葡萄糖和谷氨酰胺,可以将谷氨酰胺代谢相关的中间产物回补进入 Krebs 循环。谷氨酰胺在人体中有许多功能:它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抵御微生物入侵,抑制蛋白质降解,也是从周围组织到肝脏的主要氮载体;此外,它还是增殖细胞如肠细胞、结肠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能量来源。
在人体,大量肝组织的切除一般发生在有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或肝脏外伤后,通常会导致严重的营养改变。如果已经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可能会对肝再生产生消极影响。谷氨酰胺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常用药物,可以减少食管癌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17],改善和增强胃癌患者术后应激状态下的免疫功能[18],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并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的功能[19-20]。最近,有报道[21]称,存在于小肠组织中的促进肝脏再生和维持肝脏功能的物质,不断通过门静脉血传输到肝脏,参与肝细胞的增殖,而谷氨酰胺是小肠重要的能量来源。在体外培养并分离的脓毒症大鼠肠细胞的实验[22-23]证实,高浓度的谷氨酰胺显著增加蛋白质合成,这表明谷氨酰胺是一种重要的用于肠道蛋白质合成的能量底物。然而,一直没有明确谷氨酰胺的使用是否也会促进肝脏再生。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肝脏再生的重要因素即肠道衍生的激素、白细胞介素等介质。相关报道[24-26]阐述,肝切除术后细菌或内毒素易位是抑制肝脏再生的因素,可致使肝细胞计数减少,细胞内蛋白浓度降低,然而谷氨酰胺在抑制细菌或内毒素易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Andrade 等[27]的研究表明,肠屏障的完整性受到共生微生物群等的控制,使用免疫调节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肠屏障稳态,改善患者的不适并避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Li 等[28]证实,谷氨酰胺是一种抵抗肝移植术后肠黏膜损伤的保护剂。Chaudhry 等[29]证实,补充谷氨酰胺可改善乙醇诱导的肠道和肝脏损伤。Shu 等[30]证实,谷氨酰胺通过下调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减少肠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肠黏膜损伤。Jiang 等[31]证实,L-谷氨酰胺通过调节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中的未折叠蛋白质(IRE1α-XBP1)基因来激活内质网应激而减轻细胞的凋亡。
3 谷氨酰胺在肝切除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转化
3.1 谷氨酰胺在肝切除实验模型中的应用
人类肝脏切除术后再生发生在 3 个月内;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发生在 7~10 d 内[32],因此评估大鼠肝再生代谢指标的实验模型被广泛而高效地应用。
Passos de Jesus 等[16]用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治疗部分肝切除大鼠,结果表明,是否给予谷氨酰胺会影响肝脏 RNA 含量和肝再生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肝细胞和肠细胞摄取氨基酸。此外,Passos de Jesus Mazza 等[33]证实,相比未行肝切除的大鼠,在肝切除术后给予富含谷氨酰胺和脯氨酸的肠外营养的营养不良小鼠,其肝再生指数和肝脏生长百分比都高近 100 倍[32]。在 Ito 等[34]的实验中,研究者在 70% 肝切除术后进行 PCR 实验,发现在谷氨酰胺补充组,谷氨酰胺摄取和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释放的代谢产物 α-亚麻酸(ALA)含量均明显高于非谷氨酰胺补充组 [(18.1±4.3)%比(9.8±3.9)%,P<0.05]。安军等[35]证实,大鼠肝切除术后 72 h,L-谷氨酰胺组的肝再生率、肝细胞增殖和基因组 DNA 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 L-丙氨酸组,提示肝损伤围手术期投用高浓度 L-谷氨酰胺对大鼠肝再生有促进作用,而投用 L-丙氨酸则没有此作用。
以上研究[16, 32-35]显示,谷氨酰胺通过代谢应答,运输到肝脏中,进行糖异生、DNA 和蛋白质合成等,从而促进肝的再生。
3.2 谷氨酰胺在临床中的应用
谷氨酰胺是体内最丰富的氨基酸,而且身体本身就能合成它。过去对其在营养方面的重要性的研究尚少,1974 年 Windmueller 和 Spaeth注意到,谷氨酰胺作为肠黏膜中代谢底物的重要性[36-37]。许多谷氨酰胺代谢研究不仅在胃肠道中,还在肝脏、胰腺[38]等重要的器官中展开。
研究[39-40]发现,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可以增强人肝细胞癌转移的可能,并且谷氨酰胺免疫染色有助于鉴别有高肝细胞癌复发风险的患者。Helling 等[41]研究发现,无论严重程度和病程如何,肝功能衰竭都可能与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有关。田银生等[42]在临床实践中证明:肝癌患者术后,谷氨酰胺补充组术后第 8 天的 IgG 指标明显高于非补充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给予谷氨酰胺能增强肝癌患者的术后免疫功能,改善免疫指标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并有降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可能。陈惟[37]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提供谷氨酰胺的患者,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提供谷氨酰胺,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均有所降低,前白蛋白(PAB)有所回升,CD3+ T 细胞、CD4+ T 细胞、IgG、IgA 等指标有较大提升。说明谷氨酰胺可以提升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伍岗泉等[43]的研究证实,谷氨酰胺组术后 7 d 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血清 AST、ALT 以及血清总胆红素,下降都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其切口裂开、胸水、膈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口服谷氨酰胺有益于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4 讨论与展望
通过目前的相关研究[34]表明:肝切除术后围手术期给予谷氨酰胺,不仅增强肠黏膜对谷氨酰胺的摄取并且刺激残余肝脏摄取 ALA,从而增加肝细胞增殖的能量供应,而且增加了肠道分泌蛋白的合成;最后通过非分泌蛋白质合成并维持肠道细胞计数,抑制细菌和内源性内毒素易位。通过此种途径谷氨酰胺促进肝切除术后残肝的再生,提升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增强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改善免疫指标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相对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但目前肝切除术后给予谷氨酰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相对较少,经过严格的筛选之后,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数相对不多。后期仍需要继续细化不同肝胆疾病,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做更为深入准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相关比较分析。
肝癌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高复发率、高转移率和高致死率而广受关注。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世界上 50% 以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肝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 2 位[1]。在肝脏供源不足以及施行移植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肝脏切除术是治疗肿瘤、肝外伤、肝脓肿、肝内胆管结石、肝囊肿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肝切除术具有术后应激反应大、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自从丹麦 Kehlet 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最早提出了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以后,外科治疗理念就在逐步发生改变[2]。FTS 的核心理念是指在多学科的协助治疗下,综合运用各种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害,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3]。影响外科手术快速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患者的营养状况[4],而肝脏作为物质代谢的中心,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5],不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无益于患者的康复,反而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6]。谷氨酰胺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也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同时作为一种免疫调节营养素,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但是关于谷氨酰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较少。笔者就谷氨酰胺在肝切除术后营养支持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肝切除手术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1.1 肝切除营养支持
肝脏被认为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也是第 1 个受营养不良影响的器官。饥饿时,伴随着蛋白质消耗和体质量减轻,肝实质质量也显著减少[7],适应性机制被诱导以促进蛋白质和能量合成以保证肝组织重建所必需。尽管如此,肝再生率依然可能降低。Holecek[8]研究了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氨基酸对部分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并得出结论:给予没有能量底物的氨基酸混合物对肝脏再生具有抑制作用。Birkhahn 等[9]的研究表明,同时使用氨基酸和其他物质,减少了葡萄糖对肝脏再生的抑制作用。
外科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用手术方式进行部分肝切除术以治疗恶性肿瘤的概率[10]。考虑患者是否肝切除的因素之一为是否营养不良[11-14]。由于营养状况不足[15],这些患者大部分都需进行专门的营养治疗,因为氨基酸在肝脏再生中起特殊作用。因此,研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实验性营养不良肝切除模型的影响及寻找在肝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方面的变化是很有必要的。
1.2 肝再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为了维持肝再生的代谢稳态,肝细胞通过再生反应诱导不同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肝细胞的分化功能产生适应性调节反应,而谷氨酰胺可以影响不同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 α(TGF-α)是参与肝脏再生主要的生长因子。HGF 通过旁分泌和内分泌刺激细胞有丝分裂,是最强大的肝细胞增殖刺激物;TGF-α 通过自分泌机制参与后期阶段。研究[16]表明,谷氨酰胺的给药上调了营养不良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 HGF 基因的表达,但不影响 TGF-α mRNA 的表达水平。
肝脏再生还需要大量能量,通过急性期的自噬肝损伤而提供能量是涉及的机制之一。来自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细胞溶质还原等价物苹果酸/天冬氨酸进入线粒体并被氧化,这是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细胞溶质苹果酸脱氢酶(MDH1)和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MDH2)在有氧呼吸的克雷布斯循环(Krebs 循环)能量产生中起重要作用,而谷氨酰胺对 MDH1 和 MDH2 的上调起促进作用。
2 谷氨酰胺在肝脏代谢中的机制研究
正常情况下,基底肝细胞的增殖率低,有丝分裂很少发生;然而,在肝组织发生重大损伤之后,如创伤、病毒感染或肝细胞癌缺血,细胞分裂导致强烈的组织再生,以保持合成容量。由激素、神经肽控制和介导的再生过程,通过刺激糖脂、多肽等营养物质的合成,以补偿细胞增生和肥大。在这一过程中,营养素和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对于刺激细胞增殖至关重要。
谷氨酰胺是压力条件下必需的氨基酸,是主要的循环氨基酸和各种代谢过程的氮来源,包括 DNA 复制所必需的嘌呤、嘧啶合成以及细胞增殖。谷氨酰胺经过代谢转化成 α-酮戊二酸,而 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Krebs 循环)的中间产物。Krebs 循环不仅为细胞提供 ATP,还为大分子合成提供前体物质,如为糖异生提供苹果酸、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为亚铁血红素合成提供琥珀酰 CoA。其中,回补反应(anapleurotic reactions)是 Krebs 循环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尽管正常细胞很少动用谷氨酰胺进行代谢,但是肿瘤细胞对 2 种营养物质特别敏感,它们分别是葡萄糖和谷氨酰胺,可以将谷氨酰胺代谢相关的中间产物回补进入 Krebs 循环。谷氨酰胺在人体中有许多功能:它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抵御微生物入侵,抑制蛋白质降解,也是从周围组织到肝脏的主要氮载体;此外,它还是增殖细胞如肠细胞、结肠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能量来源。
在人体,大量肝组织的切除一般发生在有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或肝脏外伤后,通常会导致严重的营养改变。如果已经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可能会对肝再生产生消极影响。谷氨酰胺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常用药物,可以减少食管癌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17],改善和增强胃癌患者术后应激状态下的免疫功能[18],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并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的功能[19-20]。最近,有报道[21]称,存在于小肠组织中的促进肝脏再生和维持肝脏功能的物质,不断通过门静脉血传输到肝脏,参与肝细胞的增殖,而谷氨酰胺是小肠重要的能量来源。在体外培养并分离的脓毒症大鼠肠细胞的实验[22-23]证实,高浓度的谷氨酰胺显著增加蛋白质合成,这表明谷氨酰胺是一种重要的用于肠道蛋白质合成的能量底物。然而,一直没有明确谷氨酰胺的使用是否也会促进肝脏再生。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肝脏再生的重要因素即肠道衍生的激素、白细胞介素等介质。相关报道[24-26]阐述,肝切除术后细菌或内毒素易位是抑制肝脏再生的因素,可致使肝细胞计数减少,细胞内蛋白浓度降低,然而谷氨酰胺在抑制细菌或内毒素易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Andrade 等[27]的研究表明,肠屏障的完整性受到共生微生物群等的控制,使用免疫调节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肠屏障稳态,改善患者的不适并避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Li 等[28]证实,谷氨酰胺是一种抵抗肝移植术后肠黏膜损伤的保护剂。Chaudhry 等[29]证实,补充谷氨酰胺可改善乙醇诱导的肠道和肝脏损伤。Shu 等[30]证实,谷氨酰胺通过下调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减少肠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肠黏膜损伤。Jiang 等[31]证实,L-谷氨酰胺通过调节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中的未折叠蛋白质(IRE1α-XBP1)基因来激活内质网应激而减轻细胞的凋亡。
3 谷氨酰胺在肝切除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转化
3.1 谷氨酰胺在肝切除实验模型中的应用
人类肝脏切除术后再生发生在 3 个月内;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发生在 7~10 d 内[32],因此评估大鼠肝再生代谢指标的实验模型被广泛而高效地应用。
Passos de Jesus 等[16]用含有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治疗部分肝切除大鼠,结果表明,是否给予谷氨酰胺会影响肝脏 RNA 含量和肝再生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肝细胞和肠细胞摄取氨基酸。此外,Passos de Jesus Mazza 等[33]证实,相比未行肝切除的大鼠,在肝切除术后给予富含谷氨酰胺和脯氨酸的肠外营养的营养不良小鼠,其肝再生指数和肝脏生长百分比都高近 100 倍[32]。在 Ito 等[34]的实验中,研究者在 70% 肝切除术后进行 PCR 实验,发现在谷氨酰胺补充组,谷氨酰胺摄取和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释放的代谢产物 α-亚麻酸(ALA)含量均明显高于非谷氨酰胺补充组 [(18.1±4.3)%比(9.8±3.9)%,P<0.05]。安军等[35]证实,大鼠肝切除术后 72 h,L-谷氨酰胺组的肝再生率、肝细胞增殖和基因组 DNA 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 L-丙氨酸组,提示肝损伤围手术期投用高浓度 L-谷氨酰胺对大鼠肝再生有促进作用,而投用 L-丙氨酸则没有此作用。
以上研究[16, 32-35]显示,谷氨酰胺通过代谢应答,运输到肝脏中,进行糖异生、DNA 和蛋白质合成等,从而促进肝的再生。
3.2 谷氨酰胺在临床中的应用
谷氨酰胺是体内最丰富的氨基酸,而且身体本身就能合成它。过去对其在营养方面的重要性的研究尚少,1974 年 Windmueller 和 Spaeth注意到,谷氨酰胺作为肠黏膜中代谢底物的重要性[36-37]。许多谷氨酰胺代谢研究不仅在胃肠道中,还在肝脏、胰腺[38]等重要的器官中展开。
研究[39-40]发现,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可以增强人肝细胞癌转移的可能,并且谷氨酰胺免疫染色有助于鉴别有高肝细胞癌复发风险的患者。Helling 等[41]研究发现,无论严重程度和病程如何,肝功能衰竭都可能与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有关。田银生等[42]在临床实践中证明:肝癌患者术后,谷氨酰胺补充组术后第 8 天的 IgG 指标明显高于非补充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给予谷氨酰胺能增强肝癌患者的术后免疫功能,改善免疫指标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并有降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可能。陈惟[37]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提供谷氨酰胺的患者,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提供谷氨酰胺,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均有所降低,前白蛋白(PAB)有所回升,CD3+ T 细胞、CD4+ T 细胞、IgG、IgA 等指标有较大提升。说明谷氨酰胺可以提升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伍岗泉等[43]的研究证实,谷氨酰胺组术后 7 d 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血清 AST、ALT 以及血清总胆红素,下降都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其切口裂开、胸水、膈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口服谷氨酰胺有益于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4 讨论与展望
通过目前的相关研究[34]表明:肝切除术后围手术期给予谷氨酰胺,不仅增强肠黏膜对谷氨酰胺的摄取并且刺激残余肝脏摄取 ALA,从而增加肝细胞增殖的能量供应,而且增加了肠道分泌蛋白的合成;最后通过非分泌蛋白质合成并维持肠道细胞计数,抑制细菌和内源性内毒素易位。通过此种途径谷氨酰胺促进肝切除术后残肝的再生,提升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增强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改善免疫指标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相对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但目前肝切除术后给予谷氨酰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相对较少,经过严格的筛选之后,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数相对不多。后期仍需要继续细化不同肝胆疾病,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做更为深入准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相关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