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庄宇, 余鑫, 张菁, 谢梦雨, 李显忠, 李伟, 伍兵. 多层螺旋CT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价.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1): 104-108. doi: 10.7507/1007-9424.20160030 复制
肝泡状棘球蚴病又称肝多房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是由多房棘球蚴绦虫的幼虫引起具有致命风险的少见寄生虫疾病[1-2]。根治性切除是目前首选且唯一有望治愈HAE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以往对于HAE的影像学研究及报道[4-7]主要集中于显示其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强调其定性诊断,但对MSCT特征与临床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28例HAE患者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SCT检查在其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AE患者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11~57岁,平均35.6岁,藏族25例,汉族2例,回族1例。临床症状和体征:腹痛17例,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例,皮肤巩膜黄染2例,腹痛伴发热、寒战1例,因体检发现5例,活动后感疲乏1例;10例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有18例棘球蚴抗体检测阳性。
1.2 方法
1.2.1 设备及参数
8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多层螺旋CT机,8例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螺旋CT机,12例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00~120 KV、管电流97~279 mA、层厚1~5 mm。28例均行腹部CT平扫,其中13例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3例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12例行CT血管造影(CTA)。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常规增强:320 mgI/L;CTA:370 mgI/L),采用高压注射器向肘正中静脉内团注,对比剂流速常规增强为1.5~3 mL/s,CTA为4 mL/s。CTA采用动脉监测扫描,当腹主动脉入口处CT值达150 HU后延迟5 s开始扫描,包括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
1.2.2 影像学观察
所有原始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两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分别记录病灶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钙化特点以及病灶增强后的表现,病灶对血管、胆管及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并按照影像学特征进行可切除性评估,以一致性意见作为诊断结果,最后与术中所见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MSCT扫描所显示病变基本特点
28例肝脏共检出45个病灶,20例为单发病灶,8例为多发病灶(2~5个,其中1例5个,2例4个,2例3个,3例2个,共计25个)。20例单发病灶中17例位于肝右叶,其中4例同时浸润部分肝左叶;2例位于肝左叶;1例病灶位于肝门部并向肝左右叶侵犯。8例多发病灶患者中1例多发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其余7例患者的多发病灶同时累及肝左右叶;最大病灶160 mm×157 mm,最小病灶14 mm×13 mm。病灶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呈“地图状”浸润的低密度影(图 1);28例均可见数量不等的点片状、条状、小圈状或絮状钙化,分布于液化坏死区的周围,堆积或散在分布于病灶边缘的实质内(图 1、图 2);12例病灶中心见不同程度的液化坏死区,病灶边缘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部分边缘部显示较厚的晕样改变(图 3);16例可见病灶内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小囊泡;10例出现健侧肝叶的代偿性肥大。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可见边缘或分隔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显示与正常肝组织界限较清楚(图 4)。

2.2 血管受累情况
薄层横断面增强图像及MSCTA显示17例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受累,手术结果证实为21例。2例累及肝固有动脉分支,表现为肝动脉分支受压、移位,血管分支之间的分叉角增大,病灶与血管之间的关系类似“手握球”征[8];16例累及门静脉,显示为门静脉及其分支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狭窄或中断(图 5);11例累及肝静脉,延迟期显示肝静脉出现局部狭窄、中断、显影欠佳或不显影,12例不同程度累及下腔静脉,呈“鸟嘴”样狭窄或不显影(图 6)。MSCT对HAE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1级分支和下腔静脉受病变累及情况评价结果与术中所见结果逐一比较结果见表 1。MSCT所见与手术结果比较后,其判断血管受累及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肝动脉为67%及97%,门静脉为83%及93%,肝静脉为84%及91%,下腔静脉为85%及100%。

2.3 胆管受累情况
9例因病灶压迫或浸润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图 7),其中2例伴有病灶远端肝内胆管扩张,2例伴有肝内胆管明显扩张,5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2.4 MSCT显示邻近器官受累及远处转移情况
4例显示病灶与膈肌分界不清,3例病灶包绕右侧肾上腺(图 8),2例病灶紧贴或包绕右肾,4例出现区域淋巴结增多、增大;1例沿腹膜后浸润右侧腰大肌、髂肌、肠管及腹壁;5例肺部查见结节或包块。
2.5 MSCT评估与手术结果对照
本组28例中14例行根治性肝段/肝叶或半肝切除,6例行自体/活体肝移植术,7例行姑息性病灶切除,1例行姑息性肝叶+病灶切除+T管引流+腹腔引流。MSCT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见表 2。由表 2可见,12例MSCT评估认为可根治切除者与手术结果判断基本一致,16例MSCT评估认为无法行根治切除中仅2例通过术中对受累的大血管及胆管进行部分切除、修复和重建得以根治性治疗。

3 讨论
泡状棘球蚴病在肝内类似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可通过血行途径向肺、脑等远处转移。根治性肝切除是目前HAE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病灶已严重侵犯重要的血管和胆管[9],据文献[10]报道,在我国的根治性切除率仅在20%~40%。因此准确地早期诊断及术前可根治性切除评估对HAE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CT对肝包虫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而被广泛应用,是重要的术前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工具[11]。
3.1 HAE的MSCT影像学表现
多房棘球蚴绦虫幼虫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生长,主要位于肝右叶,生发层通过囊泡以弥漫生长的方式进行无性增殖,因此CT平扫HAE病灶主要表现为由许多形态不规则的囊泡组成的低密度浸润型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见低密度的坏死区及高密度钙化,CT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典型的钙化特征;病灶与邻近的正常肝实质间界限不清;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然而在延迟期病灶周围的纤维炎性成分可能出现轻度强化,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的境界显示清晰。随着包虫囊肿生长,大的病灶中央由于血管闭塞缺血而发生大片液化坏死,形成假囊腔,周围被不规则环状的纤维组织包绕,通常部分钙化。若病灶位于或累及肝门部,可压迫、包绕和侵蚀肝门部的血管及胆管,引起门静脉高压和肝内胆管扩张[12, 13, 14, 15]。本组18例表现为实质性低密度肿块伴不同程度的钙化;7例为假囊肿型,CT表现为大片的中心低密度坏死区,部分囊壁钙化,部分内部可见纤维分隔及钙化,部分边缘或分隔呈轻度强化;10例有肝门部不同程度的侵犯。本组仅1例因病灶缺乏上述HAE的典型征象,术前误诊为肝癌。
3.2 CT术前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价
HAE病灶能否根治性切除主要与病变的分期和位置密切相关[16]。目前还没有标准的可用于HAE可切除性评价的分期系统,Kern等[17]主张WHO/IWGE参照肿瘤TNM分期,根据病灶范围、直接浸润及远处转移提出的PNM分期,可作为粗略的评估,但PNM分期不太适用于个体化的治疗抉择[16, 18]。吐尔干艾力等[19]提出HAE手术切除可行性评估应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与血管及胆管的关系、患者总体状态、肝外转移以及手术操作难度,于术前进行综合评估。
无论采用哪种分期及评价方法,MSCT检查都可显示HAE病灶的位置及范围,血管及胆管受侵犯程度,邻近结构的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为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20]。晚期HAE侵及肝脏重要的血管或胆管是手术彻底切除的主要障碍[21]。16层以上的MSCT实现了各向同性和快速扫描,借助CTA及CT胆管成像(CTC)能够清楚而准确地显示血管及胆管的受累情况,对评价HAE病灶、明确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能否完全切除起着重要的作用[22-23]。刘文亚等[24]研究报道,MSCT判断HAE侵犯肝动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及96%,门静脉分别为95%及100%,而肝静脉分别为96%及86%。本组MSCT判断HAE侵犯肝动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及97%,门静脉分别为83%及93%,肝静脉为84%及91%,下腔静脉为85%及100%,与刘文亚等研究比较,特异度一致性较好,但敏感度偏低,原因可能主要与造影剂注射量、注射速度、扫描时相、病灶位置、大小及样本量差异有关。本组资料中MSCT评价肝动脉侵犯的敏感度偏低,可能与肝动脉管径纤细,管腔内造影剂浓度较低有关。此外,本研究对下腔静脉受侵犯情况进行了单独评价,2例下腔静脉因未进行延迟期扫描而无法评价其受累及情况。
根据Buttenschoen等[16]及Koch等[25]的研究,MSCT评估认为HAE不能完全手术切除的指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病灶巨大,数个巨大囊性HAE病灶同时累及肝脏两叶部分切除不能治愈,或广泛侵犯整个肝脏;②广泛侵犯主要的血管(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③侵犯肝门部;④广泛的膈肌、腹膜后间隙及胸腹膜的侵犯。本组12例MSCT判断可切除的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叶(段)或半肝切除,其中5例进行了血管/胆管修复或重建,1例行膈肌修补;16例MSCT评估不能根治性切除的2例通过对受累的大血管及胆管进行部分切除、修复和重建实施了根治性治疗,对6例广泛侵犯重要大血管的患者进行了自体/活体肝移植,邻近侵犯器官的切除、修复。通过CT图像分析和术中所见对比,本研究发现MSCT对HAE侵犯膈肌的显示诊断符合率较低。
综上所述,MSCT是诊断HAE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在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的辅助下,使以往被认为“晚期不可手术”的患者得以进行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术。MSCT可为HAE患者术前可根治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为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肝泡状棘球蚴病又称肝多房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是由多房棘球蚴绦虫的幼虫引起具有致命风险的少见寄生虫疾病[1-2]。根治性切除是目前首选且唯一有望治愈HAE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以往对于HAE的影像学研究及报道[4-7]主要集中于显示其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强调其定性诊断,但对MSCT特征与临床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28例HAE患者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SCT检查在其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AE患者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11~57岁,平均35.6岁,藏族25例,汉族2例,回族1例。临床症状和体征:腹痛17例,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例,皮肤巩膜黄染2例,腹痛伴发热、寒战1例,因体检发现5例,活动后感疲乏1例;10例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有18例棘球蚴抗体检测阳性。
1.2 方法
1.2.1 设备及参数
8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多层螺旋CT机,8例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螺旋CT机,12例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00~120 KV、管电流97~279 mA、层厚1~5 mm。28例均行腹部CT平扫,其中13例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3例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12例行CT血管造影(CTA)。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常规增强:320 mgI/L;CTA:370 mgI/L),采用高压注射器向肘正中静脉内团注,对比剂流速常规增强为1.5~3 mL/s,CTA为4 mL/s。CTA采用动脉监测扫描,当腹主动脉入口处CT值达150 HU后延迟5 s开始扫描,包括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
1.2.2 影像学观察
所有原始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两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分别记录病灶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钙化特点以及病灶增强后的表现,病灶对血管、胆管及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并按照影像学特征进行可切除性评估,以一致性意见作为诊断结果,最后与术中所见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MSCT扫描所显示病变基本特点
28例肝脏共检出45个病灶,20例为单发病灶,8例为多发病灶(2~5个,其中1例5个,2例4个,2例3个,3例2个,共计25个)。20例单发病灶中17例位于肝右叶,其中4例同时浸润部分肝左叶;2例位于肝左叶;1例病灶位于肝门部并向肝左右叶侵犯。8例多发病灶患者中1例多发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其余7例患者的多发病灶同时累及肝左右叶;最大病灶160 mm×157 mm,最小病灶14 mm×13 mm。病灶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呈“地图状”浸润的低密度影(图 1);28例均可见数量不等的点片状、条状、小圈状或絮状钙化,分布于液化坏死区的周围,堆积或散在分布于病灶边缘的实质内(图 1、图 2);12例病灶中心见不同程度的液化坏死区,病灶边缘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部分边缘部显示较厚的晕样改变(图 3);16例可见病灶内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小囊泡;10例出现健侧肝叶的代偿性肥大。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可见边缘或分隔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显示与正常肝组织界限较清楚(图 4)。

2.2 血管受累情况
薄层横断面增强图像及MSCTA显示17例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受累,手术结果证实为21例。2例累及肝固有动脉分支,表现为肝动脉分支受压、移位,血管分支之间的分叉角增大,病灶与血管之间的关系类似“手握球”征[8];16例累及门静脉,显示为门静脉及其分支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狭窄或中断(图 5);11例累及肝静脉,延迟期显示肝静脉出现局部狭窄、中断、显影欠佳或不显影,12例不同程度累及下腔静脉,呈“鸟嘴”样狭窄或不显影(图 6)。MSCT对HAE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及1级分支和下腔静脉受病变累及情况评价结果与术中所见结果逐一比较结果见表 1。MSCT所见与手术结果比较后,其判断血管受累及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肝动脉为67%及97%,门静脉为83%及93%,肝静脉为84%及91%,下腔静脉为85%及100%。

2.3 胆管受累情况
9例因病灶压迫或浸润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图 7),其中2例伴有病灶远端肝内胆管扩张,2例伴有肝内胆管明显扩张,5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2.4 MSCT显示邻近器官受累及远处转移情况
4例显示病灶与膈肌分界不清,3例病灶包绕右侧肾上腺(图 8),2例病灶紧贴或包绕右肾,4例出现区域淋巴结增多、增大;1例沿腹膜后浸润右侧腰大肌、髂肌、肠管及腹壁;5例肺部查见结节或包块。
2.5 MSCT评估与手术结果对照
本组28例中14例行根治性肝段/肝叶或半肝切除,6例行自体/活体肝移植术,7例行姑息性病灶切除,1例行姑息性肝叶+病灶切除+T管引流+腹腔引流。MSCT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见表 2。由表 2可见,12例MSCT评估认为可根治切除者与手术结果判断基本一致,16例MSCT评估认为无法行根治切除中仅2例通过术中对受累的大血管及胆管进行部分切除、修复和重建得以根治性治疗。

3 讨论
泡状棘球蚴病在肝内类似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可通过血行途径向肺、脑等远处转移。根治性肝切除是目前HAE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病灶已严重侵犯重要的血管和胆管[9],据文献[10]报道,在我国的根治性切除率仅在20%~40%。因此准确地早期诊断及术前可根治性切除评估对HAE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CT对肝包虫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而被广泛应用,是重要的术前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工具[11]。
3.1 HAE的MSCT影像学表现
多房棘球蚴绦虫幼虫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生长,主要位于肝右叶,生发层通过囊泡以弥漫生长的方式进行无性增殖,因此CT平扫HAE病灶主要表现为由许多形态不规则的囊泡组成的低密度浸润型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见低密度的坏死区及高密度钙化,CT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典型的钙化特征;病灶与邻近的正常肝实质间界限不清;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然而在延迟期病灶周围的纤维炎性成分可能出现轻度强化,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的境界显示清晰。随着包虫囊肿生长,大的病灶中央由于血管闭塞缺血而发生大片液化坏死,形成假囊腔,周围被不规则环状的纤维组织包绕,通常部分钙化。若病灶位于或累及肝门部,可压迫、包绕和侵蚀肝门部的血管及胆管,引起门静脉高压和肝内胆管扩张[12, 13, 14, 15]。本组18例表现为实质性低密度肿块伴不同程度的钙化;7例为假囊肿型,CT表现为大片的中心低密度坏死区,部分囊壁钙化,部分内部可见纤维分隔及钙化,部分边缘或分隔呈轻度强化;10例有肝门部不同程度的侵犯。本组仅1例因病灶缺乏上述HAE的典型征象,术前误诊为肝癌。
3.2 CT术前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价
HAE病灶能否根治性切除主要与病变的分期和位置密切相关[16]。目前还没有标准的可用于HAE可切除性评价的分期系统,Kern等[17]主张WHO/IWGE参照肿瘤TNM分期,根据病灶范围、直接浸润及远处转移提出的PNM分期,可作为粗略的评估,但PNM分期不太适用于个体化的治疗抉择[16, 18]。吐尔干艾力等[19]提出HAE手术切除可行性评估应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与血管及胆管的关系、患者总体状态、肝外转移以及手术操作难度,于术前进行综合评估。
无论采用哪种分期及评价方法,MSCT检查都可显示HAE病灶的位置及范围,血管及胆管受侵犯程度,邻近结构的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为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20]。晚期HAE侵及肝脏重要的血管或胆管是手术彻底切除的主要障碍[21]。16层以上的MSCT实现了各向同性和快速扫描,借助CTA及CT胆管成像(CTC)能够清楚而准确地显示血管及胆管的受累情况,对评价HAE病灶、明确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能否完全切除起着重要的作用[22-23]。刘文亚等[24]研究报道,MSCT判断HAE侵犯肝动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及96%,门静脉分别为95%及100%,而肝静脉分别为96%及86%。本组MSCT判断HAE侵犯肝动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及97%,门静脉分别为83%及93%,肝静脉为84%及91%,下腔静脉为85%及100%,与刘文亚等研究比较,特异度一致性较好,但敏感度偏低,原因可能主要与造影剂注射量、注射速度、扫描时相、病灶位置、大小及样本量差异有关。本组资料中MSCT评价肝动脉侵犯的敏感度偏低,可能与肝动脉管径纤细,管腔内造影剂浓度较低有关。此外,本研究对下腔静脉受侵犯情况进行了单独评价,2例下腔静脉因未进行延迟期扫描而无法评价其受累及情况。
根据Buttenschoen等[16]及Koch等[25]的研究,MSCT评估认为HAE不能完全手术切除的指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病灶巨大,数个巨大囊性HAE病灶同时累及肝脏两叶部分切除不能治愈,或广泛侵犯整个肝脏;②广泛侵犯主要的血管(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③侵犯肝门部;④广泛的膈肌、腹膜后间隙及胸腹膜的侵犯。本组12例MSCT判断可切除的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叶(段)或半肝切除,其中5例进行了血管/胆管修复或重建,1例行膈肌修补;16例MSCT评估不能根治性切除的2例通过对受累的大血管及胆管进行部分切除、修复和重建实施了根治性治疗,对6例广泛侵犯重要大血管的患者进行了自体/活体肝移植,邻近侵犯器官的切除、修复。通过CT图像分析和术中所见对比,本研究发现MSCT对HAE侵犯膈肌的显示诊断符合率较低。
综上所述,MSCT是诊断HAE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在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的辅助下,使以往被认为“晚期不可手术”的患者得以进行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术。MSCT可为HAE患者术前可根治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为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