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郭晓泽, 章莹, 肖进, 谢会斌, 余杰峰. 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2): 133-137. doi: 10.7507/1002-1892.20150028 复制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是治疗该类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可获得理想复位及可靠固定,有利于早期患肢功能锻炼[1-3]。但DHS固定后存在髋内翻畸形、股骨头颈切割及拉力螺钉脱出等并发症[4-5]。为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同时行小转子及后内侧骨皮质的复位固定。但因小转子位于内后方且有髂腰肌的牵引,复位固定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计并制作了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专利号:ZL201220092586.5),以期在降低小转子复位固定难度同时减小剥离损伤。经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1月-2012年7月将其用于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并与单纯DHS治疗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其应用价值及疗效。报告如 下。
1 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设计
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主体为一个主柄,主柄最远端设计为单爪,单爪端部有一圆孔。主柄上设计一可活动的导钻套筒,其尾端具有齿状尖刺,在套筒滑动过程中尾端始终指向单爪端部圆孔。主柄上有一球面导轨结构,由内、外弧形导轨组成,这两条导轨中设有滑槽联接,使二者可相对滑动;其中一条弧形导轨与主柄联接,另一条弧形导轨的滑槽中嵌有供导钻套筒穿入的套筒滑块;内、外弧形导轨各自位于呈同心球面的两个球面上,且球心为单爪端部圆孔。内弧形导轨与主柄正交联接;外弧形导轨上延伸出联接臂,联接臂上有凸出滑块,该滑块可嵌入内弧形导轨的滑槽中,使外弧形导轨与内弧形导轨正交联接。主柄上有前后滑槽,滑槽中嵌有辅助滑块并通过一联接板联接,联接板上有2个辅助钩型爪,其伸展方向与最远端单爪相反,使最远端单爪与2个辅助钩型爪呈抱合状。主柄近端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中有一驱动螺杆,与螺纹孔螺纹联接,且杆端与联接板联接;旋动驱动螺杆时,可带动辅助钩型爪沿前后滑槽方向平移。术中利用最远端单爪扣住小转子,移动导钻套筒至合适的钻孔位置。该器械由大博颖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采用医用不锈钢制备。见图 1。

2 临床应用
2.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闭合骨折且骨折后1周内手术;② Evans 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③ 能耐受手术者;④ 伤前生活自理且髋关节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 不能配合治疗者;② 病理性骨折;③ 合并下肢其他部位骨折。
2010年1月-2012年7月,共66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患者在DHS治疗基础上,使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对小转子进行固定;对照组34例术中不使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
2.2 一般资料
试验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1~80岁,平均59岁。左侧19例,右侧13例。致伤原因:摔伤16例,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伤7例。伴骨质疏松19例,合并内科疾病19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3 d,平均2.1 d。
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22~82岁,平均62岁。左侧19例,右侧15例。致伤原因:摔伤19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7例。伴骨质疏松19例,合并内科疾病20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3 d,平均2.4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3 术前处理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伤肢皮牵引,牵引重量5 kg。合并内科疾病患者行内科治疗,术前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两组入院后至手术时间为4~7 d,平均5.3 d。
2.4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40例)或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26例),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患肢外展位,沿长轴方向牵引,将患肢内收并内旋固定。C臂X线机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后进行手术。取经大转子外侧直切口,大转子下约2 cm为进针点,借助135°导向器向股骨头方向打入导针至软骨下0.5 cm,与导针上方平行钻入1枚固定针,股骨颈正侧位透视导针方向正确后沿导针钻孔、攻丝,拧入合适长度的DHS主钉。依据骨粉碎程度与部位,选择4~6孔套筒钢板与DHS主钉连接,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
试验组:少量剥离股骨近端后内侧骨折块周围软组织,清除骨折块间淤血块。拧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主柄尾部螺帽,使后下方2个辅助钩型爪和最远端单爪张开至最大范围。用最远端单爪钩住包括后内侧骨折块在内的股骨小转子顶端,调整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位置并拧动驱动螺杆,使辅助钩型爪向最远端单爪靠近,利用三爪聚拢作用,把持复位包括股骨小转子在内的后内侧骨折块。在三爪聚拢过程中,注意观察骨折块复位情况,根据复位情况调整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位置。最后拧紧驱动螺杆,临时固定骨折块。根据包括股骨小转子在内的后内侧骨折块骨折线的走行情况,调整背侧的导钻套筒方向,尽量使导钻套筒方向与骨折面垂直。进钉位置和方向一般位于DHS主钉前内下方约2 cm、从前外向后内方向。确定方向后,沿导钻套筒钻入导针,透视明确导针位置满意后,依次测深,沿导针拧入空心螺钉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常规留置术口引流管。
对照组:单纯剥离股骨近端后内侧骨折块周围的软组织,清除骨折块间的淤血块后,用螺钉或钢丝固定小转子。常规留置术口引流管。
2.5 术后处理
术后两组均常规行预防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疼痛时给予止痛处理;行下肢间歇性气泵压迫治疗,每天2次,每次30 min,共治疗2周。术后24~48 h拔出引流管。第2天患者可半坐位,并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锻炼;2~3周可扶双拐下床活动,待X线片复查提示大量骨痂形成后完全负重。
2.6 疗效评定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定期复查X线片,于术后3 d测量股骨颈干角;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标准为骨痂形成、骨折线消失。观察远期髋内翻发生情况,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固定成功率:(总例数-髋内翻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总分为100 分,其中>9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70分为差。
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8 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4±5.3) min、(186.3±6.6)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8.5±6.2)min、(246.2±8.7)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040,P=0.000;t= -31.145,P=0.000)。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3 d股骨颈干角分别为(138.6±3.0)、(139.4±2.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44,P=0.30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试验组3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组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8.8±2.0)周,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0.7±3.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71,P=0.006)。见图 2。术后12个月试验组2例发生髋内翻,固定成功率为93.3%;对照组10例发生髋内翻,固定成功率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9,P=0.022)。试验组2例髋内翻重新行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6例行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4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12个月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试验组获优11例、较好9例、良5例、差5例,优良率为83.3%;对照组获优7例、较好6例、良5例、差13例,优良率为5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0,P=0.049)。
3 讨论
据统计,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日益增加,约占髋关节骨折的45%,主要原因为外伤及骨质疏松[6-7]。由于患者多为高龄,保守治疗易导致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患者1年内死亡率较高。因此,应将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和患者早期活动作为标准治疗方法[8]。有研究报道髋部骨折内固定术中显性失血量仅为150~400 mL[9],但通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差值计算得到的手术期间总失血量高达1 500 mL[10]。研究者认为这些高出的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造成隐性失血的主要原因为红细胞溶解、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及关节腔内[11]。虽然髓内固定具有术中显性失血少、输血可能性低等优点,但手术耗时长、总失血量高,且因手术操作需破坏骨髓腔,造成髓腔内压升高,导致骨髓中脂肪颗粒溢出及渗入血管[12-14],同时脂质物可引起刺状细胞性贫血性反应,进而导致溶血[15-16]。所以,对于Evans Ⅲ型骨折我们主张髓外固 定。
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手术方法,但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的滑动加压作用可使股骨头与股骨干间的位置发生改变,发生轴向滑动,促使股骨颈长度变短,使得固定系统相对横向不稳定和抗弯能力弱。股骨近端有限元分析表明,在内侧皮质完整性遭到破坏时,无论张力侧或压力侧,应力均大大增加[17],术后易发生髋内翻畸形、股骨颈切割。本研究中,对照组10例发生髋内翻,其原因为后内侧骨折块未完全复位,导致股骨近端后内侧支撑作用不足,外侧钉板系统应力增加,从而发生疲劳断裂,最终导致髋内翻发生。试验组2例发生髋内翻,与骨折未完全愈合而过早负重,后内侧骨折块移位,外侧钉板系统疲劳断裂有关。因而,在使用DHS固定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必须恢复后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但术中为保护各骨折段的有效血运,很难达到理想复位效果。
目前,临床上股骨小转子骨折通常利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18]。因股骨小转子位于内后方又有髂腰肌的牵引,徒手复位固定困难,必须扩大小转子周围软组织的剥离,会影响小转子周围血运,增加术中出血量,并延长手术时间。为解决以上问题,学者们设计了不同的复位固定器。李鹏等[19]研制的股骨小转子复位器虽可复位股骨小转子,但缺乏临时固定设计,会影响复位准确性和延长手术时间;AO生产的骨折复位枪缺少针对小转子骨折的特性固定,同时也缺少临时固定小转子的设计,同样影响手术操作。本项目组研制的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既能使小转子骨折获得稳定性复位,又能减少软组织的剥离保护血运。创新之处:① 由于导钻套筒尾端始终指向单爪端部圆孔,因此移动过程中小转子不会发生偏转,定位准确,方便导针穿入以及引导空心螺钉穿过圆孔旋入固定小转子。② 该器械既能复位小转子骨折,又能对复位后的小转子行临时固定。
本研究试验组因使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能迅速精确控制螺钉植入,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因减少了骨折块周围软组织的剥离,最大程度保护了骨折块血运,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试验组疗效优良率达83.3%,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DHS联合拉力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效果良好,这得益于股骨近端后内侧皮质的固定,恢复了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扩大了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适用范围。
但该器械的设计是在CAD、Solidwork软件中完成,设计时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了股骨近端三维图形作为参照物,未考虑股骨近端周围软组织,导致器械体积过大,不适合微创操作。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皮肤软组织切口,对器械进行改良,设计出适合小切口的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本研究的器械也可用于其他部位骨折,如对股骨干蝶形骨块的复位及固定,但临床应用病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是治疗该类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可获得理想复位及可靠固定,有利于早期患肢功能锻炼[1-3]。但DHS固定后存在髋内翻畸形、股骨头颈切割及拉力螺钉脱出等并发症[4-5]。为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同时行小转子及后内侧骨皮质的复位固定。但因小转子位于内后方且有髂腰肌的牵引,复位固定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计并制作了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专利号:ZL201220092586.5),以期在降低小转子复位固定难度同时减小剥离损伤。经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1月-2012年7月将其用于临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并与单纯DHS治疗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其应用价值及疗效。报告如 下。
1 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设计
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主体为一个主柄,主柄最远端设计为单爪,单爪端部有一圆孔。主柄上设计一可活动的导钻套筒,其尾端具有齿状尖刺,在套筒滑动过程中尾端始终指向单爪端部圆孔。主柄上有一球面导轨结构,由内、外弧形导轨组成,这两条导轨中设有滑槽联接,使二者可相对滑动;其中一条弧形导轨与主柄联接,另一条弧形导轨的滑槽中嵌有供导钻套筒穿入的套筒滑块;内、外弧形导轨各自位于呈同心球面的两个球面上,且球心为单爪端部圆孔。内弧形导轨与主柄正交联接;外弧形导轨上延伸出联接臂,联接臂上有凸出滑块,该滑块可嵌入内弧形导轨的滑槽中,使外弧形导轨与内弧形导轨正交联接。主柄上有前后滑槽,滑槽中嵌有辅助滑块并通过一联接板联接,联接板上有2个辅助钩型爪,其伸展方向与最远端单爪相反,使最远端单爪与2个辅助钩型爪呈抱合状。主柄近端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中有一驱动螺杆,与螺纹孔螺纹联接,且杆端与联接板联接;旋动驱动螺杆时,可带动辅助钩型爪沿前后滑槽方向平移。术中利用最远端单爪扣住小转子,移动导钻套筒至合适的钻孔位置。该器械由大博颖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采用医用不锈钢制备。见图 1。

2 临床应用
2.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闭合骨折且骨折后1周内手术;② Evans 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③ 能耐受手术者;④ 伤前生活自理且髋关节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 不能配合治疗者;② 病理性骨折;③ 合并下肢其他部位骨折。
2010年1月-2012年7月,共66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患者在DHS治疗基础上,使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对小转子进行固定;对照组34例术中不使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
2.2 一般资料
试验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1~80岁,平均59岁。左侧19例,右侧13例。致伤原因:摔伤16例,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伤7例。伴骨质疏松19例,合并内科疾病19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3 d,平均2.1 d。
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22~82岁,平均62岁。左侧19例,右侧15例。致伤原因:摔伤19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7例。伴骨质疏松19例,合并内科疾病20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3 d,平均2.4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3 术前处理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伤肢皮牵引,牵引重量5 kg。合并内科疾病患者行内科治疗,术前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两组入院后至手术时间为4~7 d,平均5.3 d。
2.4 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40例)或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26例),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患肢外展位,沿长轴方向牵引,将患肢内收并内旋固定。C臂X线机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后进行手术。取经大转子外侧直切口,大转子下约2 cm为进针点,借助135°导向器向股骨头方向打入导针至软骨下0.5 cm,与导针上方平行钻入1枚固定针,股骨颈正侧位透视导针方向正确后沿导针钻孔、攻丝,拧入合适长度的DHS主钉。依据骨粉碎程度与部位,选择4~6孔套筒钢板与DHS主钉连接,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
试验组:少量剥离股骨近端后内侧骨折块周围软组织,清除骨折块间淤血块。拧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主柄尾部螺帽,使后下方2个辅助钩型爪和最远端单爪张开至最大范围。用最远端单爪钩住包括后内侧骨折块在内的股骨小转子顶端,调整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位置并拧动驱动螺杆,使辅助钩型爪向最远端单爪靠近,利用三爪聚拢作用,把持复位包括股骨小转子在内的后内侧骨折块。在三爪聚拢过程中,注意观察骨折块复位情况,根据复位情况调整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位置。最后拧紧驱动螺杆,临时固定骨折块。根据包括股骨小转子在内的后内侧骨折块骨折线的走行情况,调整背侧的导钻套筒方向,尽量使导钻套筒方向与骨折面垂直。进钉位置和方向一般位于DHS主钉前内下方约2 cm、从前外向后内方向。确定方向后,沿导钻套筒钻入导针,透视明确导针位置满意后,依次测深,沿导针拧入空心螺钉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常规留置术口引流管。
对照组:单纯剥离股骨近端后内侧骨折块周围的软组织,清除骨折块间的淤血块后,用螺钉或钢丝固定小转子。常规留置术口引流管。
2.5 术后处理
术后两组均常规行预防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疼痛时给予止痛处理;行下肢间歇性气泵压迫治疗,每天2次,每次30 min,共治疗2周。术后24~48 h拔出引流管。第2天患者可半坐位,并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锻炼;2~3周可扶双拐下床活动,待X线片复查提示大量骨痂形成后完全负重。
2.6 疗效评定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定期复查X线片,于术后3 d测量股骨颈干角;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标准为骨痂形成、骨折线消失。观察远期髋内翻发生情况,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固定成功率:(总例数-髋内翻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总分为100 分,其中>90分为优,80~89分为较好,70~79分为良,<70分为差。
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8 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4±5.3) min、(186.3±6.6)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8.5±6.2)min、(246.2±8.7)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040,P=0.000;t= -31.145,P=0.000)。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3 d股骨颈干角分别为(138.6±3.0)、(139.4±2.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44,P=0.30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试验组3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组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8.8±2.0)周,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0.7±3.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71,P=0.006)。见图 2。术后12个月试验组2例发生髋内翻,固定成功率为93.3%;对照组10例发生髋内翻,固定成功率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9,P=0.022)。试验组2例髋内翻重新行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6例行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4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12个月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试验组获优11例、较好9例、良5例、差5例,优良率为83.3%;对照组获优7例、较好6例、良5例、差13例,优良率为5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0,P=0.049)。
3 讨论
据统计,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日益增加,约占髋关节骨折的45%,主要原因为外伤及骨质疏松[6-7]。由于患者多为高龄,保守治疗易导致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患者1年内死亡率较高。因此,应将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和患者早期活动作为标准治疗方法[8]。有研究报道髋部骨折内固定术中显性失血量仅为150~400 mL[9],但通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差值计算得到的手术期间总失血量高达1 500 mL[10]。研究者认为这些高出的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造成隐性失血的主要原因为红细胞溶解、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及关节腔内[11]。虽然髓内固定具有术中显性失血少、输血可能性低等优点,但手术耗时长、总失血量高,且因手术操作需破坏骨髓腔,造成髓腔内压升高,导致骨髓中脂肪颗粒溢出及渗入血管[12-14],同时脂质物可引起刺状细胞性贫血性反应,进而导致溶血[15-16]。所以,对于Evans Ⅲ型骨折我们主张髓外固 定。
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手术方法,但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的滑动加压作用可使股骨头与股骨干间的位置发生改变,发生轴向滑动,促使股骨颈长度变短,使得固定系统相对横向不稳定和抗弯能力弱。股骨近端有限元分析表明,在内侧皮质完整性遭到破坏时,无论张力侧或压力侧,应力均大大增加[17],术后易发生髋内翻畸形、股骨颈切割。本研究中,对照组10例发生髋内翻,其原因为后内侧骨折块未完全复位,导致股骨近端后内侧支撑作用不足,外侧钉板系统应力增加,从而发生疲劳断裂,最终导致髋内翻发生。试验组2例发生髋内翻,与骨折未完全愈合而过早负重,后内侧骨折块移位,外侧钉板系统疲劳断裂有关。因而,在使用DHS固定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必须恢复后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但术中为保护各骨折段的有效血运,很难达到理想复位效果。
目前,临床上股骨小转子骨折通常利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18]。因股骨小转子位于内后方又有髂腰肌的牵引,徒手复位固定困难,必须扩大小转子周围软组织的剥离,会影响小转子周围血运,增加术中出血量,并延长手术时间。为解决以上问题,学者们设计了不同的复位固定器。李鹏等[19]研制的股骨小转子复位器虽可复位股骨小转子,但缺乏临时固定设计,会影响复位准确性和延长手术时间;AO生产的骨折复位枪缺少针对小转子骨折的特性固定,同时也缺少临时固定小转子的设计,同样影响手术操作。本项目组研制的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既能使小转子骨折获得稳定性复位,又能减少软组织的剥离保护血运。创新之处:① 由于导钻套筒尾端始终指向单爪端部圆孔,因此移动过程中小转子不会发生偏转,定位准确,方便导针穿入以及引导空心螺钉穿过圆孔旋入固定小转子。② 该器械既能复位小转子骨折,又能对复位后的小转子行临时固定。
本研究试验组因使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能迅速精确控制螺钉植入,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因减少了骨折块周围软组织的剥离,最大程度保护了骨折块血运,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试验组疗效优良率达83.3%,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DHS联合拉力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效果良好,这得益于股骨近端后内侧皮质的固定,恢复了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扩大了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适用范围。
但该器械的设计是在CAD、Solidwork软件中完成,设计时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了股骨近端三维图形作为参照物,未考虑股骨近端周围软组织,导致器械体积过大,不适合微创操作。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皮肤软组织切口,对器械进行改良,设计出适合小切口的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本研究的器械也可用于其他部位骨折,如对股骨干蝶形骨块的复位及固定,但临床应用病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