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苗, 宋艳萍, 丁琴.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6, 32(1): 17-2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1.005 复制
研究表明,大约5%~10%的病理性近视(PM)患者最终会形成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而PM继发黄斑部部CNV是中青年高度近视患者低视力或视力丧失的重要因素[2]。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传统方法光动力疗法(PDT)能有效封闭黄斑部CNV,减缓因CNV导致的视力下降,使PM患者病灶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但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CNV一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PM继发黄斑部CNV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除了广泛应用于AMD治疗外,也成为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重要手段之一[5]。康柏西普(conbercept)是一种人VEGF受体1、2细胞外结构域与人IgG1Fc片段的融合蛋白[6],用于治疗CNV性AMD已取得较好疗效[7]。但用于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疗效观察尚报道不多。我们对一组PM继发黄斑部CNV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方法进行了治疗。现将随访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为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患者知情同意的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确诊的PM继发黄斑部CNV的37例患者3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20例20只眼。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2.9±11.4)岁。病程1~28 d,平均病程(13.2±7.4) d。
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验光、眼部A型超声、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BCVA由同一位验光师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进行检查。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日本Topcon公司TRC-50DX仪;FFA联合ICGA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Spectralis HRA造影仪;OCT检查采用Topcon公司3D OCT-1000仪。检查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医师按常规方法完成。其中,渗漏范围由检查者根据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界定,Heidelberger软件计算渗漏面积[1]。OCT检查以黄斑为中心,扫描深度2 mm,扫描范围6 mm×6 mm,图像像素512×128。测量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内表面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表面垂直距离;同一只患眼每次随访重复检查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检查的CMT值。
入选标准:(1)屈光度>-6.00 D,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或屈光手术者手术前屈光度>-6.00 D;眼轴长度≥26.5 mm。(2)有继发PM的中心凹下或旁中心凹活动性CNV病变。(3)年龄大于18岁,病程不超过1个月。(4)EDTRS视力表BCVA不低于24个字母。(5)FFA、ICGA以及OCT检查有CNV荧光素渗漏及局灶性强反射(图 1~3)。排除标准:(1)既往有AMD、DR、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青光眼等其他眼病史。(2)任意一只眼曾接受过抗VEGF或糖皮质激素治疗。(3)患眼曾接受PDT或黄斑部激光光凝治疗。(4)有心脑血管病史或未控制的高血压者。(5)哺乳期或孕妇,1年内有生育需求者[2, 5]。患眼治疗前平均BCVA(49.86±8.87)个字母,平均CMT(306.38±31.01)μm,平均眼轴长度(28.93±2.7) mm,平均屈光度(11.75±5.25) D。

采用注射1次后再按需注射(1+RPN)的方案对患眼进行治疗。首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均在患者来院确诊为PM继发黄斑部CNV后14 d内完成。治疗前3 d,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4次/d。手术室内按照内眼手术要求常规消毒铺巾,冲洗结膜囊,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后,30G注射针头距角膜缘3.5~4.0 mm处睫状体平坦部垂直于眼球进针,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棉棒轻压针口,防止反流;治疗后30 min观察眼压,涂抗生素眼膏后覆盖。治疗后次日予以0.5%左氧氟沙星眼液滴眼,4/d,连续3 d。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2~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8个月。随访时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BCVA、OCT、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3、6、9、12个月行FFA联合ICGA检查。OCT检查显示CMT增加≥50μm;出现新的或持续性视网膜囊样改变、视网膜下积液或RPE脱离;与前一次视力检查结果比较,BCVA下降≥5个字母;有新的CNV形成或新的黄斑出血;FFA检查显示有新的或持续性荧光素渗漏等4种情况之一者均行重复治疗。本组患眼平均治疗次数为4.8次。其中,1次治疗6只眼,占16.2%;2次治疗14只眼,占37.8%;3次及以上治疗22只眼,占59.5%。超过3次治疗的22只眼中,每一个月治疗1次共计12次者1只眼,其余21只眼平均治疗7次。
以治疗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后BCVA、CMT变化情况。以ETDRS视力表字母数提高≥5个字母为视力提高;提高或降低<5个字母为视力稳定;降低≥5个字母为视力下降。根据末次随访时OCT、FFA联合ICGA检查结果评定治疗效果。视网膜间及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且FFA晚期CNV渗漏消失为病变稳定;反之则视为病变活动。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CMT及渗漏区面积行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或Dunnett T3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CVA提高及CMT下降值与患者年龄、性别、注射次数、治疗前BCVA或CMT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两变量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BCVA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9,P<0.01)(图 4)。治疗后3个月BCVA较治疗后1个月BCVA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BCVA较治疗后1个月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32只眼,占86.5%。其中,视力提高超过15个字母为17只眼,占接受治疗患眼的45.9%。视力稳定4只眼,占10.8%。视力下降1只眼,占2.7%。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CMT值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26, P<0.01)(图 5)。治疗后12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图 6)34只眼,占91.9%;仍存在不同程度视网膜层间或层下积液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3只眼,占8.1%。治疗后3、6、12个月患眼渗漏区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58, P<0.01)(图 7),其中荧光素渗漏消失(图 8, 9)33只眼,占89.2%;荧光素渗漏持续存在但范围较治疗前缩小4只眼,占10.8%。OCT检查显示视网膜下积液吸收,FFA检查仍可见轻微荧光素渗漏1只眼。病变稳定33只眼,占89.2%;病变活动4只眼,占10.8%。37只眼中,黄斑部荧光素渗漏消失,但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范围较治疗前明显扩大1只眼,其BCVA也较治疗前下降。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治疗后BCVA提高字母数与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BCVA及注射次数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CMT下降值与性别、年龄、病程、注射次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CMT值呈正相关(P<0.05)(表 1)(图 10~12)。37只眼中,治疗后出现结膜下出血5只眼,轻度前房闪辉2只眼。均很快消失,未出现眼部不良事件。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


3 讨论
目前国内针对PM继发黄斑部CNV主要采用PDT治疗。黄创新等[8]半年随访观察PDT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83.6%的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但长期随访观察发现,PDT能加重CNV周围脉络膜萎缩,使VEGF表达增加,导致CNV复发及远期视力下降[9, 10]。既往研究证实,VEGF在PM继发黄斑部CNV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11];抗VEGF能有效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显著改善患者视力预后,且未出现明显并发症[2, 5]。易佐慧子等[12]采用抗VEGF药物ranibizumab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治疗后94.1%的患眼视力提高。但其随访时间较短,且未将基线特征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康柏西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抗VEGF融合蛋白,2013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用于治疗AMD性CNV。其分子量大,对VEGF-A的亲和力要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抗VEGF药物ranibizumab。康柏西普治疗AMD继发黄斑部CNV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康柏西普能有效治疗AMD性CNV,其疗效安全可靠[7]。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康柏西普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鲜见报道。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初次发作,入组前未进行相关治疗,且排除其他眼部疾病,能更准确判断康柏西普对于PM继发黄斑部CNV的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约86.5%的患眼视力提高超过5个字母数。Lai等[13]采用ranibizumab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 12个月,约92.7%的患眼视力提高超过5个字母数;Gharibiya等[14]采用bevacuzumb治疗,90%的患眼视力提高超过5个字母数。上述结果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CNV渗漏情况是评价PM继发黄斑部CNV疗效的两个重要指标。末次随访时本组所有患眼C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91.9%的患眼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FFA联合ICG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CNV的渗漏范围较治疗前明显缩小,89.2%的患眼CNV渗漏完全消失。因此,我们认为康柏西普在恢复视网膜结构及封闭CNV中效果显著。Lai等[13]使用ranibizumab治疗PM继发CNV患者,结果显示95.0%的患眼CNV渗漏完全消失,略高于本研究结果。但两种药物治疗PM继发CNV患眼的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本组有1只眼虽然CNV渗漏消失,但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的范围较治疗前略有扩大,且BCV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我们推测视力下降可能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相关。但这种脉络膜的萎缩是因康柏西普引起,抑或是疾病本身发展所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Lalloum等[5]亦报道经ranibizumab治疗后的PM继发黄斑部CNV中出现1例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患者,但其BCVA并无明显下降。
考虑到PM继发黄斑部CNV的病灶较AMD性CNV小,水肿及渗出程度较AMD轻[15],本组患者在治疗方案上我们选择根据每一个月随访所见的BCVA、CMT、视网膜下积液、CNV渗漏等变化情况确定是否需重复治疗,而非康柏西普治疗AMD性CNV的每一个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后根据随访结果确定是否需要重复治疗(3+PRN)的治疗方案[7]。本组患眼在1年的随访期内,平均注射次数为4.8次,高于Lai等[13]采用ranibizumb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3.8次。其原因可能与药物本身差异、样本数及种族差异有关。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患眼预后视力与注射次数呈负相关。提示1+PRN似乎要比3+PRN的治疗方案更适合于PM继发黄斑部CNV的治疗。此种推断是否成立,还需进行相关研究加以证实。
本组患眼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射剂量为0.5 mg,与治疗AMD性CNV的推荐剂量相同。但PM患眼玻璃体腔容量较正常眼偏大,药物注入玻璃体腔后浓度会相对降低,这是否会影响疗效,目前尚无相关研究。而本研究未对不同给药剂量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此为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结果显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治疗PM性CNV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但由于本研究为无对照研究,且样本数较少,随访时间偏短,其远期治疗效果与传统PDT或其他抗VEGF药物治疗相比是否更优,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及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大约5%~10%的病理性近视(PM)患者最终会形成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而PM继发黄斑部部CNV是中青年高度近视患者低视力或视力丧失的重要因素[2]。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传统方法光动力疗法(PDT)能有效封闭黄斑部CNV,减缓因CNV导致的视力下降,使PM患者病灶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但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CNV一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PM继发黄斑部CNV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除了广泛应用于AMD治疗外,也成为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重要手段之一[5]。康柏西普(conbercept)是一种人VEGF受体1、2细胞外结构域与人IgG1Fc片段的融合蛋白[6],用于治疗CNV性AMD已取得较好疗效[7]。但用于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疗效观察尚报道不多。我们对一组PM继发黄斑部CNV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方法进行了治疗。现将随访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为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患者知情同意的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确诊的PM继发黄斑部CNV的37例患者3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20例20只眼。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2.9±11.4)岁。病程1~28 d,平均病程(13.2±7.4) d。
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验光、眼部A型超声、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BCVA由同一位验光师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进行检查。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日本Topcon公司TRC-50DX仪;FFA联合ICGA检查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Spectralis HRA造影仪;OCT检查采用Topcon公司3D OCT-1000仪。检查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医师按常规方法完成。其中,渗漏范围由检查者根据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界定,Heidelberger软件计算渗漏面积[1]。OCT检查以黄斑为中心,扫描深度2 mm,扫描范围6 mm×6 mm,图像像素512×128。测量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内表面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表面垂直距离;同一只患眼每次随访重复检查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检查的CMT值。
入选标准:(1)屈光度>-6.00 D,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或屈光手术者手术前屈光度>-6.00 D;眼轴长度≥26.5 mm。(2)有继发PM的中心凹下或旁中心凹活动性CNV病变。(3)年龄大于18岁,病程不超过1个月。(4)EDTRS视力表BCVA不低于24个字母。(5)FFA、ICGA以及OCT检查有CNV荧光素渗漏及局灶性强反射(图 1~3)。排除标准:(1)既往有AMD、DR、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青光眼等其他眼病史。(2)任意一只眼曾接受过抗VEGF或糖皮质激素治疗。(3)患眼曾接受PDT或黄斑部激光光凝治疗。(4)有心脑血管病史或未控制的高血压者。(5)哺乳期或孕妇,1年内有生育需求者[2, 5]。患眼治疗前平均BCVA(49.86±8.87)个字母,平均CMT(306.38±31.01)μm,平均眼轴长度(28.93±2.7) mm,平均屈光度(11.75±5.25) D。

采用注射1次后再按需注射(1+RPN)的方案对患眼进行治疗。首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均在患者来院确诊为PM继发黄斑部CNV后14 d内完成。治疗前3 d,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4次/d。手术室内按照内眼手术要求常规消毒铺巾,冲洗结膜囊,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后,30G注射针头距角膜缘3.5~4.0 mm处睫状体平坦部垂直于眼球进针,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棉棒轻压针口,防止反流;治疗后30 min观察眼压,涂抗生素眼膏后覆盖。治疗后次日予以0.5%左氧氟沙星眼液滴眼,4/d,连续3 d。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2~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8个月。随访时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BCVA、OCT、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3、6、9、12个月行FFA联合ICGA检查。OCT检查显示CMT增加≥50μm;出现新的或持续性视网膜囊样改变、视网膜下积液或RPE脱离;与前一次视力检查结果比较,BCVA下降≥5个字母;有新的CNV形成或新的黄斑出血;FFA检查显示有新的或持续性荧光素渗漏等4种情况之一者均行重复治疗。本组患眼平均治疗次数为4.8次。其中,1次治疗6只眼,占16.2%;2次治疗14只眼,占37.8%;3次及以上治疗22只眼,占59.5%。超过3次治疗的22只眼中,每一个月治疗1次共计12次者1只眼,其余21只眼平均治疗7次。
以治疗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后BCVA、CMT变化情况。以ETDRS视力表字母数提高≥5个字母为视力提高;提高或降低<5个字母为视力稳定;降低≥5个字母为视力下降。根据末次随访时OCT、FFA联合ICGA检查结果评定治疗效果。视网膜间及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且FFA晚期CNV渗漏消失为病变稳定;反之则视为病变活动。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CMT及渗漏区面积行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或Dunnett T3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CVA提高及CMT下降值与患者年龄、性别、注射次数、治疗前BCVA或CMT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两变量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BCVA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9,P<0.01)(图 4)。治疗后3个月BCVA较治疗后1个月BCVA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BCVA较治疗后1个月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32只眼,占86.5%。其中,视力提高超过15个字母为17只眼,占接受治疗患眼的45.9%。视力稳定4只眼,占10.8%。视力下降1只眼,占2.7%。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CMT值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26, P<0.01)(图 5)。治疗后12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图 6)34只眼,占91.9%;仍存在不同程度视网膜层间或层下积液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3只眼,占8.1%。治疗后3、6、12个月患眼渗漏区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58, P<0.01)(图 7),其中荧光素渗漏消失(图 8, 9)33只眼,占89.2%;荧光素渗漏持续存在但范围较治疗前缩小4只眼,占10.8%。OCT检查显示视网膜下积液吸收,FFA检查仍可见轻微荧光素渗漏1只眼。病变稳定33只眼,占89.2%;病变活动4只眼,占10.8%。37只眼中,黄斑部荧光素渗漏消失,但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范围较治疗前明显扩大1只眼,其BCVA也较治疗前下降。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治疗后BCVA提高字母数与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BCVA及注射次数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CMT下降值与性别、年龄、病程、注射次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CMT值呈正相关(P<0.05)(表 1)(图 10~12)。37只眼中,治疗后出现结膜下出血5只眼,轻度前房闪辉2只眼。均很快消失,未出现眼部不良事件。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


3 讨论
目前国内针对PM继发黄斑部CNV主要采用PDT治疗。黄创新等[8]半年随访观察PDT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83.6%的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但长期随访观察发现,PDT能加重CNV周围脉络膜萎缩,使VEGF表达增加,导致CNV复发及远期视力下降[9, 10]。既往研究证实,VEGF在PM继发黄斑部CNV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11];抗VEGF能有效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显著改善患者视力预后,且未出现明显并发症[2, 5]。易佐慧子等[12]采用抗VEGF药物ranibizumab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治疗后94.1%的患眼视力提高。但其随访时间较短,且未将基线特征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康柏西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抗VEGF融合蛋白,2013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用于治疗AMD性CNV。其分子量大,对VEGF-A的亲和力要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抗VEGF药物ranibizumab。康柏西普治疗AMD继发黄斑部CNV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康柏西普能有效治疗AMD性CNV,其疗效安全可靠[7]。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康柏西普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鲜见报道。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初次发作,入组前未进行相关治疗,且排除其他眼部疾病,能更准确判断康柏西普对于PM继发黄斑部CNV的治疗效果。治疗后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约86.5%的患眼视力提高超过5个字母数。Lai等[13]采用ranibizumab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 12个月,约92.7%的患眼视力提高超过5个字母数;Gharibiya等[14]采用bevacuzumb治疗,90%的患眼视力提高超过5个字母数。上述结果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CNV渗漏情况是评价PM继发黄斑部CNV疗效的两个重要指标。末次随访时本组所有患眼C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91.9%的患眼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FFA联合ICG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CNV的渗漏范围较治疗前明显缩小,89.2%的患眼CNV渗漏完全消失。因此,我们认为康柏西普在恢复视网膜结构及封闭CNV中效果显著。Lai等[13]使用ranibizumab治疗PM继发CNV患者,结果显示95.0%的患眼CNV渗漏完全消失,略高于本研究结果。但两种药物治疗PM继发CNV患眼的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本组有1只眼虽然CNV渗漏消失,但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的范围较治疗前略有扩大,且BCV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我们推测视力下降可能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相关。但这种脉络膜的萎缩是因康柏西普引起,抑或是疾病本身发展所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Lalloum等[5]亦报道经ranibizumab治疗后的PM继发黄斑部CNV中出现1例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患者,但其BCVA并无明显下降。
考虑到PM继发黄斑部CNV的病灶较AMD性CNV小,水肿及渗出程度较AMD轻[15],本组患者在治疗方案上我们选择根据每一个月随访所见的BCVA、CMT、视网膜下积液、CNV渗漏等变化情况确定是否需重复治疗,而非康柏西普治疗AMD性CNV的每一个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后根据随访结果确定是否需要重复治疗(3+PRN)的治疗方案[7]。本组患眼在1年的随访期内,平均注射次数为4.8次,高于Lai等[13]采用ranibizumb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的3.8次。其原因可能与药物本身差异、样本数及种族差异有关。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患眼预后视力与注射次数呈负相关。提示1+PRN似乎要比3+PRN的治疗方案更适合于PM继发黄斑部CNV的治疗。此种推断是否成立,还需进行相关研究加以证实。
本组患眼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射剂量为0.5 mg,与治疗AMD性CNV的推荐剂量相同。但PM患眼玻璃体腔容量较正常眼偏大,药物注入玻璃体腔后浓度会相对降低,这是否会影响疗效,目前尚无相关研究。而本研究未对不同给药剂量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此为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结果显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治疗PM性CNV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但由于本研究为无对照研究,且样本数较少,随访时间偏短,其远期治疗效果与传统PDT或其他抗VEGF药物治疗相比是否更优,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及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