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部A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PM继发黄斑部CNV的37例患者3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 OCT测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患眼平均BCVA为(49.86±8.87)个字母, 平均CMT为(306.38±31.01) μm。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 平均随访时间16.8个月。根据每一个月随访所见的BCVA、CMT、视网膜下积液、CNV渗漏等变化情况确定是否需重复治疗。患眼平均治疗次数为4.8次。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CMT的变化以及随访期间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析治疗后BCVA提高及CMT下降与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次数、治疗前BCVA或CMT值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9, P<0.01)。治疗后12个月, BCVA提高超过15个字母者15只眼, 占45.9%;提高超过5个字母者32只眼, 占86.5%;下降超过5个字母者1只眼, 占2.7%。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平均C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26, P<0.01)。治疗后12个月, 视网膜积液完全吸收34只眼, 占91.9%;视网膜积液未完全吸收3只眼, 占8.1%。黄斑部CNV病灶渗漏消失33只眼, 占89.2%;黄斑部CNV病灶渗漏未消失4只眼, 占10.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治疗后BCVA提高字母数与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BCVA及注射次数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CMT下降值与性别、年龄、病程、注射次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与治疗前CMT值呈正相关(P<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M继发黄斑部CNV可提高患眼BCVA, 降低CMT。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引用本文: 曾苗, 宋艳萍, 丁琴.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6, 32(1): 17-2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1.005 复制

  • 上一篇

    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
  • 下一篇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25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