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显著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导致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因素之一。长链非编码RNA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LncMALAT1)是一种不编码蛋白质但能调控基因表达的RNA分子,通过调控炎症、氧化应激、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病理过程,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LncMALAT1的表达变化为DR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此外,通过抗氧化剂、抗血管生成药物、中药及基因疗法对LncMALAT1的干预,有望将其转化为治疗DR的有效靶点。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亿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面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威胁[1-2]。国际糖尿病联盟预计,2045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激增至7.832亿[3]。目前,DR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糖皮质激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4]。虽然在临床上有一定效果,但都不能完全消除DR的临床病症或逆转视网膜病变。因此,寻找新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由RNA聚合酶Ⅱ转录的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转录本,这些核苷酸在结构上与信使RNA相似[5]。随着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革新,作为研究广泛的LncRNA之一的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LncMALAT1)被证实与D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6]。现就LncRNA MALAT1在DR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DR中的LncMALAT1
DR是由高血糖引起的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神经血管疾病。临床上,非增生型DR(NPDR)的特征包括视网膜血流和血管通透性异常、基底膜增厚、视网膜周细胞丢失及无细胞毛细血管形成,导致微动脉瘤、静脉“串珠样”改变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随着视网膜缺血的加剧,新生血管开始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且易出血,可能引发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离。这一阶段称为增生型DR(PDR),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7]。LncMALAT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LncRNA,最初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现,并被作为肿瘤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8]。研究发现,LncMALAT1不仅调控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参与DR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包括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凋亡等[9]。在高糖处理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房水、玻璃体液及纤维血管膜中,均可检测出LncMALAT1的表达水平上调[10-12]。另外,通过敲除LncMALAT1基因可减少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的生成、血管渗漏和炎症反应,减轻视网膜神经变性[13]。这表明MALTA1在DR的进展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而其在DR中的表达模式及调控作用也为寻找DR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2 LncMALAT1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
在高血糖状态下,视网膜微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炎症因子和活性氧(ROS)的过量产生,从而引发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高血糖可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进一步加剧炎症[14]。同时,高血糖破坏了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增加了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等的产生[15]。ROS的过度积累会诱发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炎症、脂质过氧化以及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16]。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一系列由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反应最终导致了视网膜细胞的损伤、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障碍,甚至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研究表明,LncMALAT1与IL-6,TNF-α,IL-1β和MCP-1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上调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LncMALAT1通过与多梳抑制复合体2(PRC2)的组分如Zeste同源物增强子2、Zeste基因抑制子基因12和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炎症转录物的表达[11, 17-19]。LncMALAT1可通过结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3(IGF2BP3)并促进其表达,进而激活核因子-κB(NF-κB)通路,促进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而通过小干扰RNA(siRNA)选择性靶向LncMALAT1可以降低高糖处理的RPE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17]。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作为抗氧化基因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特异性抑制蛋白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被隔离在细胞质中。在应激条件下,Nrf2会迁移到细胞核,激活包括血氧酶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在内的抗氧化防御基因的转录。在DR中,Nrf2的转录活性减弱,而Keap1的表达上调,这表明Nrf2信号通路的失调可能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Radhakrishnan等[20]研究报道,将RPE细胞暴露于高糖环境中,LncMALAT1的表达水平升高,并通过转录因子与Keap1启动子的结合,促进了Keap1的转录,Keap1表达水平的升高阻碍了Nrf2进入细胞核,导致无法启动抗氧化反应基因的转录,使视网膜无法抵御高血糖环境所产生的氧化应激。
高血糖引发的视网膜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剧了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LncMALAT1在此过程中通过调控炎症和抗氧化因子的表达,揭示了其在DR中的核心作用。
3 LncMALAT1促进血管生成
血糖控制不佳及长期糖尿病史会使视网膜发生血管扩张和血流变化,并引发视网膜周细胞和视网膜内皮细胞凋亡,视网膜周细胞和视网膜内皮细胞的缺失会导致毛细血管的闭塞和缺血,进而激活缺氧诱导因子(HIF-1),使VEGF及其他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生成素-(Ang)-1、Ang-2表达水平升高,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这些新生血管比正常血管更脆弱,更容易破裂和出血,严重增加了视力丧失风险[21-22]。
研究表明,LncMALAT1可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调节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功能,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血管损害,包括减少视网膜周细胞丢失、毛细血管退行性变、微血管渗漏和视网膜炎症。敲除LncMALAT1基因可显著调节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但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或c-Jun N端激酶1/2(JNK1/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而且其作用可被p38/MAPK通路抑制剂或p38 siRNA阻断。这表明LncMALAT1和p38/MAPK信号之间可能存在干扰[12]。
研究发现,LncMALAT1可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或微小RNA(miRNA)的“分子海绵”,通过竞争性结合miRNA,缓解其对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抑制,恢复或提高靶基因的翻译水平,这一调节机制对于维持细胞内基因表达平衡至关重要[23]。LncMALAT1通过抑制miR126-5p、诱导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血管生成,促进PDR的进展[24]。同时,LncMALAT1通过吸附miR-320a,抑制DR中HIF-1α的表达及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25]。LncMALAT1还能通过吸附miR-378a-3p,促进编码视杆细胞亚单位的PDE6G基因的上调,抑制高糖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生[26]。通过吸附miR-205-5p或miR-200b-3p,LncMALAT1可调控VEGF-A的表达,敲除LncMALAT1基因可抑制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血管形成[27-28]。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是一种定位于内皮交界处的细胞粘附分子,在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在糖尿病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LncMALAT1可通过在VE-cadherin的3'非翻译区位点与miR-125b竞争性结合,促进DR中的新生血管形成[29]。
除此之外,LncMALAT1在上调内质网应激(ERS)中发挥潜在作用,其机制与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相互作用有关。GRP78作为主要伴侣蛋白,促进蛋白质折叠,并通过与内质网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应激传感器相互作用来调节ERS。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敲除LncMALAT1基因可以抑制GRP78,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19]。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LncMALAT1在DR中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揭示了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巨大价值。
4 LncMALAT1在DR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4.1 LncMALAT1在DR中的诊断作用
LncMALAT1的在细胞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很高,并且在血液、血浆、血清和尿液等多种体液中稳定表达[6, 30]。在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LncMALAT1已展现出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31-34]。研究表明,LncMALAT1在DR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尤其是在NPDR和PDR患者中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其血清水平具有区分不同病变阶段的诊断潜力[35-36]。Shaker等[37]研究表明,血清LncMALAT1在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时的诊断效能较好。然而,尽管无DR的糖尿病患者和PDR患者的LncMALAT1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其单独作为诊断工具的效力却相对较弱[38-39]。
LncMALAT1作为DR筛查、早期诊断及预后的潜在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但其单独血浆水平可能并不能直接反映DR的进展或治疗效果,可能需要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和分析以提供更全面的疾病评估。以上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则可能与样本的来源差异、血糖控制状况的影响、疾病阶段的差异及LncMALAT1的复杂作用有关,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4.2 LncMALAT1在DR中的治疗作用
敲除LncMALAT1基因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视网膜的炎症,增强视网膜内皮细胞的活力,减少血管损伤,进而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12]。多种药物如抗氧化剂,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中药等能通过调节LncMALAT1的表达在DR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维生素C因其抗氧化特性已被广泛研究,它通过LncMALAT1/IGF2BP3轴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RPE细胞损伤[17]。益气通络方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材组成,在调节血糖和血脂代谢等方面疗效突出[40],Diet等[41]研究报道,益气通络方通过抑制LncMALAT1和PRC2/p38 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DR大鼠模型中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临床上,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3月后,视力和黄斑水肿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血清LncMALAT1水平也显著下降[42]。LncMALAT1不仅可用于评估治疗反应,抑制LncMALAT1表达还可能成为减轻视网膜炎症和血管损伤的有效策略,其有望成为未来DR治疗中的潜在靶点。
5 小结与展望
随着RNA治疗新技术的涌现,包括siRNA、反义寡核苷酸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及纳米颗粒和外泌体载体的应用,LncMALAT1有望为DR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43]。高血糖可显著增加巨噬细胞源性外泌体MALAT1的表达,MALAT1可吸附miR-150-5p和miR-204-5p,增加巨噬细胞抵抗素和LCB的表达,促进血管疾病的发生,这表明MALAT1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调节细胞的功能[44-45]。锌指核酸酶可对肿瘤细胞中LncMALAT1基因的靶向敲除,合成寡核苷酸可对MALAT1进行靶向治疗,LncMALAT1作为治疗靶点的临床转化过程中的有巨大潜力[46]。这LncMALAT1在DR中的治疗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临床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尽管动物实验已经证明了LncMALAT1在DR中的重要作用,但仍然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未来需要更广泛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结合RNA检测和治疗的新技术,深入探讨LncMALAT1的生物学本质及其在DR中的具体角色,以推动DR管理策略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亿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面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威胁[1-2]。国际糖尿病联盟预计,2045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激增至7.832亿[3]。目前,DR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糖皮质激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4]。虽然在临床上有一定效果,但都不能完全消除DR的临床病症或逆转视网膜病变。因此,寻找新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由RNA聚合酶Ⅱ转录的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转录本,这些核苷酸在结构上与信使RNA相似[5]。随着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革新,作为研究广泛的LncRNA之一的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LncMALAT1)被证实与D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6]。现就LncRNA MALAT1在DR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DR中的LncMALAT1
DR是由高血糖引起的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神经血管疾病。临床上,非增生型DR(NPDR)的特征包括视网膜血流和血管通透性异常、基底膜增厚、视网膜周细胞丢失及无细胞毛细血管形成,导致微动脉瘤、静脉“串珠样”改变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随着视网膜缺血的加剧,新生血管开始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且易出血,可能引发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离。这一阶段称为增生型DR(PDR),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7]。LncMALAT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LncRNA,最初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现,并被作为肿瘤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8]。研究发现,LncMALAT1不仅调控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参与DR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包括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凋亡等[9]。在高糖处理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房水、玻璃体液及纤维血管膜中,均可检测出LncMALAT1的表达水平上调[10-12]。另外,通过敲除LncMALAT1基因可减少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的生成、血管渗漏和炎症反应,减轻视网膜神经变性[13]。这表明MALTA1在DR的进展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而其在DR中的表达模式及调控作用也为寻找DR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2 LncMALAT1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
在高血糖状态下,视网膜微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炎症因子和活性氧(ROS)的过量产生,从而引发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高血糖可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进一步加剧炎症[14]。同时,高血糖破坏了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增加了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等的产生[15]。ROS的过度积累会诱发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炎症、脂质过氧化以及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16]。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一系列由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反应最终导致了视网膜细胞的损伤、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障碍,甚至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研究表明,LncMALAT1与IL-6,TNF-α,IL-1β和MCP-1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上调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LncMALAT1通过与多梳抑制复合体2(PRC2)的组分如Zeste同源物增强子2、Zeste基因抑制子基因12和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炎症转录物的表达[11, 17-19]。LncMALAT1可通过结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3(IGF2BP3)并促进其表达,进而激活核因子-κB(NF-κB)通路,促进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而通过小干扰RNA(siRNA)选择性靶向LncMALAT1可以降低高糖处理的RPE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17]。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作为抗氧化基因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特异性抑制蛋白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被隔离在细胞质中。在应激条件下,Nrf2会迁移到细胞核,激活包括血氧酶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在内的抗氧化防御基因的转录。在DR中,Nrf2的转录活性减弱,而Keap1的表达上调,这表明Nrf2信号通路的失调可能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Radhakrishnan等[20]研究报道,将RPE细胞暴露于高糖环境中,LncMALAT1的表达水平升高,并通过转录因子与Keap1启动子的结合,促进了Keap1的转录,Keap1表达水平的升高阻碍了Nrf2进入细胞核,导致无法启动抗氧化反应基因的转录,使视网膜无法抵御高血糖环境所产生的氧化应激。
高血糖引发的视网膜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加剧了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LncMALAT1在此过程中通过调控炎症和抗氧化因子的表达,揭示了其在DR中的核心作用。
3 LncMALAT1促进血管生成
血糖控制不佳及长期糖尿病史会使视网膜发生血管扩张和血流变化,并引发视网膜周细胞和视网膜内皮细胞凋亡,视网膜周细胞和视网膜内皮细胞的缺失会导致毛细血管的闭塞和缺血,进而激活缺氧诱导因子(HIF-1),使VEGF及其他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生成素-(Ang)-1、Ang-2表达水平升高,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这些新生血管比正常血管更脆弱,更容易破裂和出血,严重增加了视力丧失风险[21-22]。
研究表明,LncMALAT1可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调节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功能,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血管损害,包括减少视网膜周细胞丢失、毛细血管退行性变、微血管渗漏和视网膜炎症。敲除LncMALAT1基因可显著调节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但对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或c-Jun N端激酶1/2(JNK1/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而且其作用可被p38/MAPK通路抑制剂或p38 siRNA阻断。这表明LncMALAT1和p38/MAPK信号之间可能存在干扰[12]。
研究发现,LncMALAT1可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或微小RNA(miRNA)的“分子海绵”,通过竞争性结合miRNA,缓解其对下游靶基因表达的抑制,恢复或提高靶基因的翻译水平,这一调节机制对于维持细胞内基因表达平衡至关重要[23]。LncMALAT1通过抑制miR126-5p、诱导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血管生成,促进PDR的进展[24]。同时,LncMALAT1通过吸附miR-320a,抑制DR中HIF-1α的表达及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25]。LncMALAT1还能通过吸附miR-378a-3p,促进编码视杆细胞亚单位的PDE6G基因的上调,抑制高糖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生[26]。通过吸附miR-205-5p或miR-200b-3p,LncMALAT1可调控VEGF-A的表达,敲除LncMALAT1基因可抑制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血管形成[27-28]。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是一种定位于内皮交界处的细胞粘附分子,在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在糖尿病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LncMALAT1可通过在VE-cadherin的3'非翻译区位点与miR-125b竞争性结合,促进DR中的新生血管形成[29]。
除此之外,LncMALAT1在上调内质网应激(ERS)中发挥潜在作用,其机制与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相互作用有关。GRP78作为主要伴侣蛋白,促进蛋白质折叠,并通过与内质网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应激传感器相互作用来调节ERS。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敲除LncMALAT1基因可以抑制GRP78,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19]。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LncMALAT1在DR中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揭示了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巨大价值。
4 LncMALAT1在DR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4.1 LncMALAT1在DR中的诊断作用
LncMALAT1的在细胞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很高,并且在血液、血浆、血清和尿液等多种体液中稳定表达[6, 30]。在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LncMALAT1已展现出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31-34]。研究表明,LncMALAT1在DR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尤其是在NPDR和PDR患者中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其血清水平具有区分不同病变阶段的诊断潜力[35-36]。Shaker等[37]研究表明,血清LncMALAT1在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时的诊断效能较好。然而,尽管无DR的糖尿病患者和PDR患者的LncMALAT1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有所上升,但其单独作为诊断工具的效力却相对较弱[38-39]。
LncMALAT1作为DR筛查、早期诊断及预后的潜在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但其单独血浆水平可能并不能直接反映DR的进展或治疗效果,可能需要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和分析以提供更全面的疾病评估。以上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则可能与样本的来源差异、血糖控制状况的影响、疾病阶段的差异及LncMALAT1的复杂作用有关,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4.2 LncMALAT1在DR中的治疗作用
敲除LncMALAT1基因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视网膜的炎症,增强视网膜内皮细胞的活力,减少血管损伤,进而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12]。多种药物如抗氧化剂,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中药等能通过调节LncMALAT1的表达在DR的治疗中发挥作用。维生素C因其抗氧化特性已被广泛研究,它通过LncMALAT1/IGF2BP3轴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RPE细胞损伤[17]。益气通络方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药材组成,在调节血糖和血脂代谢等方面疗效突出[40],Diet等[41]研究报道,益气通络方通过抑制LncMALAT1和PRC2/p38 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DR大鼠模型中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临床上,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3月后,视力和黄斑水肿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血清LncMALAT1水平也显著下降[42]。LncMALAT1不仅可用于评估治疗反应,抑制LncMALAT1表达还可能成为减轻视网膜炎症和血管损伤的有效策略,其有望成为未来DR治疗中的潜在靶点。
5 小结与展望
随着RNA治疗新技术的涌现,包括siRNA、反义寡核苷酸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及纳米颗粒和外泌体载体的应用,LncMALAT1有望为DR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43]。高血糖可显著增加巨噬细胞源性外泌体MALAT1的表达,MALAT1可吸附miR-150-5p和miR-204-5p,增加巨噬细胞抵抗素和LCB的表达,促进血管疾病的发生,这表明MALAT1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调节细胞的功能[44-45]。锌指核酸酶可对肿瘤细胞中LncMALAT1基因的靶向敲除,合成寡核苷酸可对MALAT1进行靶向治疗,LncMALAT1作为治疗靶点的临床转化过程中的有巨大潜力[46]。这LncMALAT1在DR中的治疗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临床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尽管动物实验已经证明了LncMALAT1在DR中的重要作用,但仍然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未来需要更广泛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结合RNA检测和治疗的新技术,深入探讨LncMALAT1的生物学本质及其在DR中的具体角色,以推动DR管理策略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