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 武汉 410070;
  • 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武汉 41007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RRDCD)患者玻璃体液标本中蛋白质组学的变化。方法 临床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RRDCD患者35例(RRDCD组)和RRD患者40例(RRD组)的玻璃体液标本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玻璃体切割手术操作之前从手术眼收集0.3~0.5 ml玻璃体液。采用数据独立非依赖性采集(DIA)技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随机选取3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验证。采用基因注释功能富集、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结果 RRDCD组、RRD组患眼间眼压(t=-12.795)、裂孔数量(t=4.601)、视网膜脱离范围(χ2=39.642)、眼轴长度(t=0.840)、手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χ2=4.730)、一次手术复位率(χ2=7.717)、手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t=7.0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RDCD组、RRD组间共筛选出23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下调蛋白分别为63、174个。涉及外环境-受体相互作用、补体激活、凝血及溶酶体等途径。ELISA验证结果显示,3个差异表达蛋白在RRDCD组和RRD组之间的表达变化趋势均与DIA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相一致。与RRD组比较,纤维蛋白、凝血因子、组织蛋白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等在RRDCD组中显著上调。结论 RRDCD患者玻璃体液标本中蛋白质表达谱较RRD组有明显变化,这些差异变化提示RRDCD与补体和凝血级联激活、溶酶体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密切相关。

引用本文: 李萍萍, 韩梦瑶, 张睿, 陈芳雨, 李艳子, 袁景, 马宁, 李朝辉, 李璐, 吴建华. 数据非依赖性采集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液的蛋白质组学变化.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10): 758-76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528-00210 复制

  • 上一篇

    需要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独立预测因素分析与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 下一篇

    Wagner综合征一家系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