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体肿瘤(CB)是一种罕见的眼内肿瘤,因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及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导致临床诊断中的漏诊或误诊现象。鉴于国内关于此类眼内肿瘤的大规模样本研究相对匮乏,为了提升该病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本研究汇总了8例通过病理组织学确认的C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从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特性、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RECKY 2022-046);患者或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1年1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检查确诊的CB患者8例8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肿瘤位于睫状体,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类型明确;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病理诊断未明确睫状体肿物;临床资料不完整。
所有患眼均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同时行B型超声检查5只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4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1只眼;CT检查1只眼。
详细采集患者年龄、性别、受累眼别、就诊时眼内肿物持续时间、既往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影像表现。与肿瘤相关的数据包括肿瘤位置、大小、边缘和颜色。除全面眼科检查外,肿瘤科医生对其进行全身评估,包括完整病史和体格、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全身性疾病。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或眼球摘除。取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手术后随访时间1~10年,中位时间4年。失访1例。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压、肿瘤复发、其他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转移等与预后有关的变化。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征和治疗方法、预后。
2 结果
患者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年龄(35.8±20.9)(9~57)岁。右眼、左眼分别为3、5例。良性肿瘤3只眼,其中睫状体平滑肌瘤、无色素上皮腺瘤、神经鞘瘤各1只眼;恶性肿瘤5只眼,其中睫状体髓上皮瘤、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分别为2、2、1只眼。患眼BCVA为数指/10 cm~0.3;眼压8~24 mm Hg(1 mm Hg= 0.133 kPa)。均主述视力下降或丧失。伴有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眼红和(或)眼痛、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分别为6、4、4、2、1、1只眼(表1)。肿瘤位于邻近前房角虹膜根部、睫状体区或玻璃体腔,呈棕黑、黑色或无色素的灰白、灰黄色,形状不规则。黑色素瘤呈棕黑色半球形实性隆起;平滑肌瘤为粉红色半球形肿物且表面覆盖有小血管(图1)。


MRI可清晰显示CB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图2)。行B型超声检查的5只眼,睫状体区均可见中低回声,其内回声不均匀,其中良性肿瘤边界清晰。行UBM检查的4只眼,眼前节异常回声,房角形态、晶状体位置异常,睫状体上腔渗漏1只眼,病理诊断平滑肌瘤;睫状体实性占位病变1只眼,病理诊断无色素上皮腺瘤;眼前节异常回声,睫状体离断1只眼,病理诊断黑色素瘤;前房内探及不规则实性病变,其内可见腔样无回声区(图3)1只眼,病理诊断髓上皮瘤。髓上皮瘤患眼同时行CT检查,提示眼内占位病变,未见明显钙化。神经鞘瘤患眼同时行FFA联合ICGA检查,眼前节ICGA早期可见病变内血管纡曲;晚期FFA可见荧光素渗漏。2例患者手术前的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表2)。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髓上皮瘤:瘤细胞排列成单层或多层,呈腺样、乳头状、囊状或巢状分布;细胞核深染,细胞质较少呈淡染,可见核分裂,细胞生长活跃;肿瘤组织中部分区域可见软骨样组织成分,局部钙化(图4)。平滑肌瘤:瘤细胞由无色素性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呈椭圆形,细胞质呈酸性染色(图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髓上皮瘤:NSE、S-100、CD56阳性,Ki-67增殖指数50%~60%, GFAP、LCA阴性,其中Syn、Vimentin同时阴性、阳性各1只眼;黑色素瘤:S-100、HMB45、Melan-A阳性,Ki-67增殖指数阴性或偶见阳性,CK阴性;鳞状细胞癌:CK、P53阳性,Ki-67约3%,P16、PAS阴性;平滑肌瘤:S-100、SMA、PR、Desmin、CyclinD1阳性,Ki-67 约3%,HMB-45、Melan-A、Sox10阴性;无色素上皮腺瘤:S-100、CD99、Vimentin、CK、CK8/18、P53阳性,Ki-67约3%,SMA、CD31、GFAP、CK7、CK14、P63、PAS、EMA、NF、Calponin、FⅧ、ALK、VEGF、Bcl-2、Olig-2、HMB-45、Melan-A、Desmin、Actin阴性;神经鞘瘤:CD34阳性,S-100、GFAP、Vimentin、Bcl-2、HMB-45、Ki-67阴性。
8只眼中,首次治疗行眼球摘除2只眼(例序1、2),均为睫状体髓上皮瘤;手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5年,期间及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行睫状体局部肿瘤切除手术6只眼。其中,良性肿瘤3只眼;恶性肿瘤3只眼,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2只眼,分别为黑色素瘤和神经鞘瘤。手术后均出现一过性结膜角膜水肿、前房少量积血,未干预逐渐吸收消退。
行睫状体局部肿瘤切除手术的良性肿瘤3只眼(例序3、6、7),手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0、1年和失访。其中,视力明显改善2只眼(例序3、6),患眼手术前BCVA分别为数指/1 m和0.06,手术后10年、1年随访时BCVA分别均为0.5。恶性肿瘤3只眼(例序4、5、8)中,局部肿瘤切除后复发2只眼(例序5、8)。其中,局部肿瘤切除后18个月、敷贴器植入后14个月复发1只眼(例序5),再次行眼球摘除手术,手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外院首次、再次局部肿瘤切除手术后14 d、2个月肿瘤复发1只眼(例序8),我院再次给予局部肿瘤切除联合局部冷冻治疗。手术后分别随访2、4年,期间肿瘤无复发或转移。局部肿瘤切除手术后无复发1只眼(例序4),其手术前BCVA为数指/30 cm,随访7年,期间视力无明显改善,肿瘤无复发或转移。
3 讨论
CB是眼部罕见的眼内肿瘤,因其病变部位隐蔽以及早期瘤体较小,常规眼科检查难以发现。同时由于CB病理类型的多样性和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使其明确诊断依然具有挑战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与CB生长相关[1]。本组8例中仅3例患者手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因此在CB临床诊断中鉴别诊断极为重要。本组8例患者中,睫状体髓上皮瘤、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无色素上皮腺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分别2、2、1、1、1、1例。
髓上皮瘤是睫状体最常见肿瘤类型之一,起源于睫状体神经上皮细胞,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表现为儿童期视力差、疼痛、白瞳和睫状体异物。本组2例(例序1、2)髓上皮瘤患者均为10岁以下儿童,眼部检查可见睫状体区域灰白色或黄白色实质性肿物。当肿瘤较大且伴有白瞳症或CT扫描可见眼内存在钙化斑点时,需注意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B)进行鉴别诊断。例序1患者初诊时即被误诊为RB。髓上皮瘤典型特征之一是睫状体肿物伴内部囊肿,UBM检查可见肿瘤内腔隙样无回声区[2-3]。其组织病理学典型表现是瘤组织呈腺样、乳头状、囊状或巢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常显示神经元成分或分泌蛋白的表达阳性(如S-100、NSE)。髓上皮瘤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1)瘤细胞形态类似于RB或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瘤;(2)瘤细胞呈现明显异型性和增强的有丝分裂活性;(3)肿瘤组织内可能存在胚胎性肉瘤、横纹肌肉瘤和软骨肉瘤等不同病灶;(4)肿瘤可能侵犯葡萄膜、角膜、巩膜或扩散至眼球外,本组2例髓上皮瘤均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5]。
睫状体黑色素瘤是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为单侧性。虽然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眼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但发生在睫状体的黑色素瘤却罕见[6]。影像学检查如UBM、B型超声、MRI等可见睫状体区存在实性占位性病变,MRI呈短T1短T2信号,B型超声检查显示肿瘤蕈样隆起,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肿物不透光,血流丰富。另有极少数睫状体黑色素瘤呈弥漫性生长,表现为睫状体区弥漫性不规则增厚,此种肿瘤在MRI难以显示,容易漏诊[7]。病理组织学上,黑色素瘤的瘤组织可呈现巢状、弥漫性或腺样排列;瘤细胞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型,其内富含黑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黑色素瘤表达特异性标志物HMB-45和Melan-A[8]。
睫状体鳞状细胞癌是较为少见的眼内肿瘤。本组1例患者(例序8)是由结膜鳞状细胞癌通过巩膜壁浸润至睫状体。结膜鳞状细胞癌通常倾向于侵犯眼表,眼内浸润罕见[9]。研究发现该肿瘤局部切除后存在复发风险,一般认为手术切缘的状态对复发有一定影响[10]。在本组睫状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处理中,我们适度扩大切除肿瘤组织并在手术中结合冷冻疗法以控制肿瘤的复发。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紫外线辐射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关[11],但本例患者无HIV感染的证据。
无色素上皮腺瘤是一种源自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层的良性肿瘤。肿瘤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不规则肿物;瘤细胞由细胞质淡染的无色素上皮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结构,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尽管为良性肿瘤,但在局部区域具有侵袭性,通常表现为早期局限性白内障或晶状体半脱位引起的无痛性视力下降,少数患者可出现眼内新生血管和肿瘤覆盖的巩膜外哨血管形成,这些表现与黑色素瘤或转移性眼内恶性肿瘤相似[12]。本组1例患者(例序3)肿瘤呈棕黑色,最初诊断为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Vimentin、CK呈阳性且SMA、HMB-45、Melan-A呈阴性,支持诊断为无色素上皮腺瘤,同时排除了黑色素瘤和平滑肌瘤的可能性[13]。
睫状体平滑肌瘤是由睫状体平滑肌增生形成的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14]。病理组织学上瘤细胞呈梭形或栅栏状、束状或成簇排列。但仅形态学观察难以与黑色素瘤鉴别,需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5]。平滑肌瘤的瘤细胞对α-SMA、MSA、Desmin等标记物呈阳性,对黑色素瘤特异性标记物HMB-45、Melan-A呈阴性[14, 16]。
睫状体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瘤(Schwannoma),起源于睫状体神经周围的Schwann细胞,呈孤立性、膨胀性生长,该瘤多为局限性,罕见恶变。典型病理改变为排列紧密的瘤细胞(Antoni A区)和排列疏松的瘤细胞(Antoni B区)相混杂;瘤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核细长,深染,呈栅栏状或束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Vimentin呈阳性,α-SMA、HMB-45、NSE呈阴性,可与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鉴别[17-18]。
目前CB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式通常取决于肿瘤性质、大小、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恶性转化风险[19]。当CB体积较小(一般不超过4个时钟位,肿瘤直径<15 mm)、位于睫状体前部、全身状况良好、无远处转移、仍保留一定视力时,可选择睫状体局部肿瘤切除手术;当肿瘤位于睫状体后部且伴有玻璃体腔生长时,手术可能伴随玻璃体积血和脱出风险,同时联合玻璃体切除有助于完全切除肿瘤并减少并发症。本组2例在肿瘤局部切除手术中同时进行了玻璃体切除。对于恶性CB,眼球摘除是常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也是疗效最确切、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法,但也会导致患者永久性视力丧失。本组8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者3例。因此,不能轻易行眼球摘除。当CB在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上鉴别困难时,可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为良性肿瘤时,选择局部肿瘤切除从而保留眼球。针对睫状体恶性肿瘤如髓上皮瘤、黑色素瘤、睫状体转移癌,除手术外放射治疗和冷冻疗法等综合治疗策略也需考虑[20-22]。
睫状体肿瘤(CB)是一种罕见的眼内肿瘤,因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及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导致临床诊断中的漏诊或误诊现象。鉴于国内关于此类眼内肿瘤的大规模样本研究相对匮乏,为了提升该病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本研究汇总了8例通过病理组织学确认的C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从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特性、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RECKY 2022-046);患者或监护人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1年1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检查确诊的CB患者8例8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肿瘤位于睫状体,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类型明确;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病理诊断未明确睫状体肿物;临床资料不完整。
所有患眼均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同时行B型超声检查5只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4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1只眼;CT检查1只眼。
详细采集患者年龄、性别、受累眼别、就诊时眼内肿物持续时间、既往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影像表现。与肿瘤相关的数据包括肿瘤位置、大小、边缘和颜色。除全面眼科检查外,肿瘤科医生对其进行全身评估,包括完整病史和体格、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全身性疾病。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或眼球摘除。取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手术后随访时间1~10年,中位时间4年。失访1例。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压、肿瘤复发、其他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转移等与预后有关的变化。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征和治疗方法、预后。
2 结果
患者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年龄(35.8±20.9)(9~57)岁。右眼、左眼分别为3、5例。良性肿瘤3只眼,其中睫状体平滑肌瘤、无色素上皮腺瘤、神经鞘瘤各1只眼;恶性肿瘤5只眼,其中睫状体髓上皮瘤、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分别为2、2、1只眼。患眼BCVA为数指/10 cm~0.3;眼压8~24 mm Hg(1 mm Hg= 0.133 kPa)。均主述视力下降或丧失。伴有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眼红和(或)眼痛、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分别为6、4、4、2、1、1只眼(表1)。肿瘤位于邻近前房角虹膜根部、睫状体区或玻璃体腔,呈棕黑、黑色或无色素的灰白、灰黄色,形状不规则。黑色素瘤呈棕黑色半球形实性隆起;平滑肌瘤为粉红色半球形肿物且表面覆盖有小血管(图1)。


MRI可清晰显示CB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图2)。行B型超声检查的5只眼,睫状体区均可见中低回声,其内回声不均匀,其中良性肿瘤边界清晰。行UBM检查的4只眼,眼前节异常回声,房角形态、晶状体位置异常,睫状体上腔渗漏1只眼,病理诊断平滑肌瘤;睫状体实性占位病变1只眼,病理诊断无色素上皮腺瘤;眼前节异常回声,睫状体离断1只眼,病理诊断黑色素瘤;前房内探及不规则实性病变,其内可见腔样无回声区(图3)1只眼,病理诊断髓上皮瘤。髓上皮瘤患眼同时行CT检查,提示眼内占位病变,未见明显钙化。神经鞘瘤患眼同时行FFA联合ICGA检查,眼前节ICGA早期可见病变内血管纡曲;晚期FFA可见荧光素渗漏。2例患者手术前的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表2)。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髓上皮瘤:瘤细胞排列成单层或多层,呈腺样、乳头状、囊状或巢状分布;细胞核深染,细胞质较少呈淡染,可见核分裂,细胞生长活跃;肿瘤组织中部分区域可见软骨样组织成分,局部钙化(图4)。平滑肌瘤:瘤细胞由无色素性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呈椭圆形,细胞质呈酸性染色(图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髓上皮瘤:NSE、S-100、CD56阳性,Ki-67增殖指数50%~60%, GFAP、LCA阴性,其中Syn、Vimentin同时阴性、阳性各1只眼;黑色素瘤:S-100、HMB45、Melan-A阳性,Ki-67增殖指数阴性或偶见阳性,CK阴性;鳞状细胞癌:CK、P53阳性,Ki-67约3%,P16、PAS阴性;平滑肌瘤:S-100、SMA、PR、Desmin、CyclinD1阳性,Ki-67 约3%,HMB-45、Melan-A、Sox10阴性;无色素上皮腺瘤:S-100、CD99、Vimentin、CK、CK8/18、P53阳性,Ki-67约3%,SMA、CD31、GFAP、CK7、CK14、P63、PAS、EMA、NF、Calponin、FⅧ、ALK、VEGF、Bcl-2、Olig-2、HMB-45、Melan-A、Desmin、Actin阴性;神经鞘瘤:CD34阳性,S-100、GFAP、Vimentin、Bcl-2、HMB-45、Ki-67阴性。
8只眼中,首次治疗行眼球摘除2只眼(例序1、2),均为睫状体髓上皮瘤;手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5年,期间及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行睫状体局部肿瘤切除手术6只眼。其中,良性肿瘤3只眼;恶性肿瘤3只眼,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2只眼,分别为黑色素瘤和神经鞘瘤。手术后均出现一过性结膜角膜水肿、前房少量积血,未干预逐渐吸收消退。
行睫状体局部肿瘤切除手术的良性肿瘤3只眼(例序3、6、7),手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0、1年和失访。其中,视力明显改善2只眼(例序3、6),患眼手术前BCVA分别为数指/1 m和0.06,手术后10年、1年随访时BCVA分别均为0.5。恶性肿瘤3只眼(例序4、5、8)中,局部肿瘤切除后复发2只眼(例序5、8)。其中,局部肿瘤切除后18个月、敷贴器植入后14个月复发1只眼(例序5),再次行眼球摘除手术,手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外院首次、再次局部肿瘤切除手术后14 d、2个月肿瘤复发1只眼(例序8),我院再次给予局部肿瘤切除联合局部冷冻治疗。手术后分别随访2、4年,期间肿瘤无复发或转移。局部肿瘤切除手术后无复发1只眼(例序4),其手术前BCVA为数指/30 cm,随访7年,期间视力无明显改善,肿瘤无复发或转移。
3 讨论
CB是眼部罕见的眼内肿瘤,因其病变部位隐蔽以及早期瘤体较小,常规眼科检查难以发现。同时由于CB病理类型的多样性和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使其明确诊断依然具有挑战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与CB生长相关[1]。本组8例中仅3例患者手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因此在CB临床诊断中鉴别诊断极为重要。本组8例患者中,睫状体髓上皮瘤、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无色素上皮腺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分别2、2、1、1、1、1例。
髓上皮瘤是睫状体最常见肿瘤类型之一,起源于睫状体神经上皮细胞,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表现为儿童期视力差、疼痛、白瞳和睫状体异物。本组2例(例序1、2)髓上皮瘤患者均为10岁以下儿童,眼部检查可见睫状体区域灰白色或黄白色实质性肿物。当肿瘤较大且伴有白瞳症或CT扫描可见眼内存在钙化斑点时,需注意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B)进行鉴别诊断。例序1患者初诊时即被误诊为RB。髓上皮瘤典型特征之一是睫状体肿物伴内部囊肿,UBM检查可见肿瘤内腔隙样无回声区[2-3]。其组织病理学典型表现是瘤组织呈腺样、乳头状、囊状或巢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常显示神经元成分或分泌蛋白的表达阳性(如S-100、NSE)。髓上皮瘤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1)瘤细胞形态类似于RB或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瘤;(2)瘤细胞呈现明显异型性和增强的有丝分裂活性;(3)肿瘤组织内可能存在胚胎性肉瘤、横纹肌肉瘤和软骨肉瘤等不同病灶;(4)肿瘤可能侵犯葡萄膜、角膜、巩膜或扩散至眼球外,本组2例髓上皮瘤均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5]。
睫状体黑色素瘤是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为单侧性。虽然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眼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但发生在睫状体的黑色素瘤却罕见[6]。影像学检查如UBM、B型超声、MRI等可见睫状体区存在实性占位性病变,MRI呈短T1短T2信号,B型超声检查显示肿瘤蕈样隆起,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肿物不透光,血流丰富。另有极少数睫状体黑色素瘤呈弥漫性生长,表现为睫状体区弥漫性不规则增厚,此种肿瘤在MRI难以显示,容易漏诊[7]。病理组织学上,黑色素瘤的瘤组织可呈现巢状、弥漫性或腺样排列;瘤细胞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型,其内富含黑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黑色素瘤表达特异性标志物HMB-45和Melan-A[8]。
睫状体鳞状细胞癌是较为少见的眼内肿瘤。本组1例患者(例序8)是由结膜鳞状细胞癌通过巩膜壁浸润至睫状体。结膜鳞状细胞癌通常倾向于侵犯眼表,眼内浸润罕见[9]。研究发现该肿瘤局部切除后存在复发风险,一般认为手术切缘的状态对复发有一定影响[10]。在本组睫状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处理中,我们适度扩大切除肿瘤组织并在手术中结合冷冻疗法以控制肿瘤的复发。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紫外线辐射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关[11],但本例患者无HIV感染的证据。
无色素上皮腺瘤是一种源自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层的良性肿瘤。肿瘤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不规则肿物;瘤细胞由细胞质淡染的无色素上皮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结构,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尽管为良性肿瘤,但在局部区域具有侵袭性,通常表现为早期局限性白内障或晶状体半脱位引起的无痛性视力下降,少数患者可出现眼内新生血管和肿瘤覆盖的巩膜外哨血管形成,这些表现与黑色素瘤或转移性眼内恶性肿瘤相似[12]。本组1例患者(例序3)肿瘤呈棕黑色,最初诊断为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Vimentin、CK呈阳性且SMA、HMB-45、Melan-A呈阴性,支持诊断为无色素上皮腺瘤,同时排除了黑色素瘤和平滑肌瘤的可能性[13]。
睫状体平滑肌瘤是由睫状体平滑肌增生形成的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14]。病理组织学上瘤细胞呈梭形或栅栏状、束状或成簇排列。但仅形态学观察难以与黑色素瘤鉴别,需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5]。平滑肌瘤的瘤细胞对α-SMA、MSA、Desmin等标记物呈阳性,对黑色素瘤特异性标记物HMB-45、Melan-A呈阴性[14, 16]。
睫状体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瘤(Schwannoma),起源于睫状体神经周围的Schwann细胞,呈孤立性、膨胀性生长,该瘤多为局限性,罕见恶变。典型病理改变为排列紧密的瘤细胞(Antoni A区)和排列疏松的瘤细胞(Antoni B区)相混杂;瘤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核细长,深染,呈栅栏状或束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Vimentin呈阳性,α-SMA、HMB-45、NSE呈阴性,可与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鉴别[17-18]。
目前CB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式通常取决于肿瘤性质、大小、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恶性转化风险[19]。当CB体积较小(一般不超过4个时钟位,肿瘤直径<15 mm)、位于睫状体前部、全身状况良好、无远处转移、仍保留一定视力时,可选择睫状体局部肿瘤切除手术;当肿瘤位于睫状体后部且伴有玻璃体腔生长时,手术可能伴随玻璃体积血和脱出风险,同时联合玻璃体切除有助于完全切除肿瘤并减少并发症。本组2例在肿瘤局部切除手术中同时进行了玻璃体切除。对于恶性CB,眼球摘除是常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也是疗效最确切、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法,但也会导致患者永久性视力丧失。本组8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者3例。因此,不能轻易行眼球摘除。当CB在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上鉴别困难时,可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为良性肿瘤时,选择局部肿瘤切除从而保留眼球。针对睫状体恶性肿瘤如髓上皮瘤、黑色素瘤、睫状体转移癌,除手术外放射治疗和冷冻疗法等综合治疗策略也需考虑[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