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琦颖, 申璐, 杨文昌, 代敏, 郑宇祥, 曾文一, 胡豫, 李冬莉, 罗艳红, 袁玲. Sorsby眼底营养不良一家系2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7): 588-590.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328-00173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例1 患者女,36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20余年,于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有“眼底出血”病史,外祖父和姐姐视力差。否认眼部外伤史、手术史等。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01,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裸眼视力0.1,最佳矫正视力(BCVA)0.3。双眼眼压均为17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视网膜后极部以及黄斑血管弓范围内可见中间深灰、周边黄色,大片不规则的瘢痕组织形成,周边视网膜可见点状色素颗粒沉着,后极部血管走形正常,未见出血等改变(图1A,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内层结构尚可,外界膜、椭圆体带、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结构凹凸不平、萎缩破坏,视网膜下大量团块状强反射信号(图1C,1D)。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双眼后极部视网膜可见地图样不规则弱荧光(图1E~1H)。全身检查及免疫等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双眼黄斑地图样萎缩。

例2 患者女,40岁,例1患者姐姐。双眼视力下降15年,于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02,BCVA 0.05;左眼裸眼视力0.01,BCVA 0.04。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7、18 mm Hg。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黄斑区约4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不规则斑片状深灰色瘢痕、萎缩灶,伴大量色素增生、沉着;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后极部血管走形正常,未见出血等改变。扫描激光检眼镜检查,黄斑区4 DD大小疤痕样萎缩灶,黄斑血管弓范围可见点状脱色素样改变(图2A)。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外界膜、椭圆体带、视网膜色素上皮层、Bruch膜、脉络膜层结构破坏,右眼黄斑区萎缩呈强反射信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囊样改变,左眼后极部视网膜萎缩变薄(图2B)。全身检查及免疫等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双眼黄斑地图样萎缩。

进一步追问病史,例1患者10年前曾因双眼视力下降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黄斑病变”,未予治疗。由于本家系患者此次就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已形成瘢痕,故对其采用口服叶黄素改善视觉质量,并进行定期随访,其他暂无特殊处理。对两例患者的子女进行眼部检查,暂未发现异常。结合患者姐姐类似眼底表现及母亲与外祖父视力差的家族史,为明确诊断,采集两例患者及其子女的全血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及两女和患者姐姐及一女存在基因TIMP3(c.482-485dup)杂合突变,染色体位置chr22:32859223-32859226(图3,4)。该变异为移码变异重复变异,使得编码蛋白在5号外显子提前终止,影响了编码蛋白超过10%的蛋白序列,很可能会影响蛋白功能。保守性分析显示,TIMP3基因第5号外显子编码的第163位氨基酸位点在多物种间高度保守。该变异在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普通人数据库东亚人群中频率是0。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分析,突变具有1个PVS1证据、1个PM2证据、1个PP1证据、1个PP4证据,该突变可判为可能致病性突变。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考虑诊断:Sorsby眼底营养不良(SFD)。


讨论 SF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黄斑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于30~40岁因CNV而表现为夜盲或突然丧失视力[1]。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视物变形、中央暗点、色觉减退和中央视觉突然丧失[2]。中央视觉的突然改变通常是由于CNV的形成,而较缓慢的进行性视力丧失则是由于地图样萎缩区域的扩大造成[3]。SFD的临床特征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似,包括玻璃膜疣、CNV形成和中央地图样萎缩,但其发病早、遗传性强、晚期累及周围脉络膜视网膜造成萎缩是重要的鉴别特征。基因检测通常是确诊及临床鉴别诊断的关键。本家系例1、例2患者可于后极部见到黄斑区不规则斑块状萎缩灶,周边围绕点状色素沉积,视网膜色素上皮基底膜与Bruch膜之间的沉积物、CNV等表现,符合SFD的临床表现特征[4]。结合本家系患者明确家族史及基因检测结果,SFD诊断明确。
SFD的生理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知是TIMP3基因的特定突变引起[5-7]。TIMP3基因突变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和聚集,可能导致了大量异常高分子蛋白质复合物在Bruch膜上积聚,导致运输代谢物和营养物质的通透性降低,同时减弱了TIMP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和ADAM17的抑制作用,诱发血管的形成,产生CNV[8-9]。
本家系患者中,先证者(Ⅲ2)及其姐姐(Ⅲ3)均出现了双眼对称的黄斑区瘢痕样萎缩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另外3例携带TIMP3基因突变的家系成员(Ⅳ1~3)眼底均未出现异常,这可能是因为其尚未到SFD 40~60岁的发病年龄[3]。
关于SFD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抑制CNV。一项荟萃研究中认为,在SFD继发CNV的患者中,当出现首发症状而延迟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可导致视网膜下瘢痕的形成,预后较差,早期行抗VEGF药物治疗对患者预后是有利的[10]。通过对该家系的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从而最大程度保留其视力。
例1 患者女,36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20余年,于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有“眼底出血”病史,外祖父和姐姐视力差。否认眼部外伤史、手术史等。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01,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裸眼视力0.1,最佳矫正视力(BCVA)0.3。双眼眼压均为17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视网膜后极部以及黄斑血管弓范围内可见中间深灰、周边黄色,大片不规则的瘢痕组织形成,周边视网膜可见点状色素颗粒沉着,后极部血管走形正常,未见出血等改变(图1A,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内层结构尚可,外界膜、椭圆体带、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结构凹凸不平、萎缩破坏,视网膜下大量团块状强反射信号(图1C,1D)。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双眼后极部视网膜可见地图样不规则弱荧光(图1E~1H)。全身检查及免疫等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双眼黄斑地图样萎缩。

例2 患者女,40岁,例1患者姐姐。双眼视力下降15年,于2020年8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02,BCVA 0.05;左眼裸眼视力0.01,BCVA 0.04。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7、18 mm Hg。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黄斑区约4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不规则斑片状深灰色瘢痕、萎缩灶,伴大量色素增生、沉着;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后极部血管走形正常,未见出血等改变。扫描激光检眼镜检查,黄斑区4 DD大小疤痕样萎缩灶,黄斑血管弓范围可见点状脱色素样改变(图2A)。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外界膜、椭圆体带、视网膜色素上皮层、Bruch膜、脉络膜层结构破坏,右眼黄斑区萎缩呈强反射信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囊样改变,左眼后极部视网膜萎缩变薄(图2B)。全身检查及免疫等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双眼黄斑地图样萎缩。

进一步追问病史,例1患者10年前曾因双眼视力下降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黄斑病变”,未予治疗。由于本家系患者此次就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已形成瘢痕,故对其采用口服叶黄素改善视觉质量,并进行定期随访,其他暂无特殊处理。对两例患者的子女进行眼部检查,暂未发现异常。结合患者姐姐类似眼底表现及母亲与外祖父视力差的家族史,为明确诊断,采集两例患者及其子女的全血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及两女和患者姐姐及一女存在基因TIMP3(c.482-485dup)杂合突变,染色体位置chr22:32859223-32859226(图3,4)。该变异为移码变异重复变异,使得编码蛋白在5号外显子提前终止,影响了编码蛋白超过10%的蛋白序列,很可能会影响蛋白功能。保守性分析显示,TIMP3基因第5号外显子编码的第163位氨基酸位点在多物种间高度保守。该变异在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普通人数据库东亚人群中频率是0。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分析,突变具有1个PVS1证据、1个PM2证据、1个PP1证据、1个PP4证据,该突变可判为可能致病性突变。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考虑诊断:Sorsby眼底营养不良(SFD)。


讨论 SF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黄斑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于30~40岁因CNV而表现为夜盲或突然丧失视力[1]。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视物变形、中央暗点、色觉减退和中央视觉突然丧失[2]。中央视觉的突然改变通常是由于CNV的形成,而较缓慢的进行性视力丧失则是由于地图样萎缩区域的扩大造成[3]。SFD的临床特征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似,包括玻璃膜疣、CNV形成和中央地图样萎缩,但其发病早、遗传性强、晚期累及周围脉络膜视网膜造成萎缩是重要的鉴别特征。基因检测通常是确诊及临床鉴别诊断的关键。本家系例1、例2患者可于后极部见到黄斑区不规则斑块状萎缩灶,周边围绕点状色素沉积,视网膜色素上皮基底膜与Bruch膜之间的沉积物、CNV等表现,符合SFD的临床表现特征[4]。结合本家系患者明确家族史及基因检测结果,SFD诊断明确。
SFD的生理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知是TIMP3基因的特定突变引起[5-7]。TIMP3基因突变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和聚集,可能导致了大量异常高分子蛋白质复合物在Bruch膜上积聚,导致运输代谢物和营养物质的通透性降低,同时减弱了TIMP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和ADAM17的抑制作用,诱发血管的形成,产生CNV[8-9]。
本家系患者中,先证者(Ⅲ2)及其姐姐(Ⅲ3)均出现了双眼对称的黄斑区瘢痕样萎缩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另外3例携带TIMP3基因突变的家系成员(Ⅳ1~3)眼底均未出现异常,这可能是因为其尚未到SFD 40~60岁的发病年龄[3]。
关于SFD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抑制CNV。一项荟萃研究中认为,在SFD继发CNV的患者中,当出现首发症状而延迟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可导致视网膜下瘢痕的形成,预后较差,早期行抗VEGF药物治疗对患者预后是有利的[10]。通过对该家系的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从而最大程度保留其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