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吕喆, 梁智, 高微茜, 陆洋, 岑金儿, 乔依琳, 陶继伟, 沈丽君. 共聚焦激光后照法眼底成像对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检出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 38(11): 911-91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1222-00715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力下降及致盲的最常见原因,通过早期诊断、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目前临床上用于评估DME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是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通过纵向扫描能体现水肿程度和病理形态,但不能直观显示水平面上黄斑水肿范围。FFA可以显示黄斑水肿水平方向范围,但其为侵入性检查手段,存在检查禁忌症。共焦激光后照法(RM-SLO)眼底成像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成像方法,通过限制环形光圈的开口,使其分别从左侧或右侧横向偏离共焦光路,仅收集来自一个方向的散射光线,其他方向的散射光被阻挡形成阴影,在高穿透力的红外激光扫描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神经上皮及深层视网膜结构通过高对比度清晰成像,最终得到清晰的伪三维立体图像[1]。针对其特有的成像性质,已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多种眼底疾病的眼底成像,如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玻璃膜疣细微变化的监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RPE病变的成像、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形态学观察等[2-4]。既往有研究报道了RM-SLO眼底成像可以更全面显示黄斑水肿范围并指导激光光凝治疗[5],但其对DME的检出率鲜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RM- SLO眼底成像在FFA、OCT黄斑水肿不同分型中的检出率,初步分析RM-SLO眼底成像DME检出情况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体积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描述研究。本研究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H2022-031-K-31-01);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1年3~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DME患者40例65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1型或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6];(2)OCT检查CMT≥200 μm[7];(3)图像聚焦清晰可以清晰识别视网膜血管。排除标准:(1)黄斑水肿继发于除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病因;(2)除DR外其他视神经、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病变等;(3)既往有玻璃体切割手术等眼底手术史;(4)屈光间质混浊影响视力及图像质量;(3)图像离焦,不能清晰识别视网膜血管。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OCT、RM-SLO眼底成像检查。同时行FFA检查47只眼。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
采用日本Nidek株式会社超广角激光眼底成像系统Mirante SLO行RM-SLO眼底成像检查,包括右侧、左侧后照法(RMDR、RMDL)眼底成像。波长790 nm,采集范围89°。DME定义为边界清晰的弥漫性或囊腔样隆起灶。RMDR、RMDL中一项或一项以上能识别DME为RM-SLO能识别DME,反之则为RM-SLO不能识别DME。观察RMDR、RMDL眼底成像检测DME的一致性。
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对患眼行OCT、FFA检查。OCT仪检查,黄斑区垂直扫描,扫描区域20°×15°。设备自带软件测量CMT、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CMT定义为内界膜至RPE外界的视网膜厚度。参照文献[8-10]的方法并依据OCT图像特征将DME分为弥漫性视网膜增厚(DRT)型、黄斑囊样水肿(CME)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型。DRT:视网膜呈海绵状弥漫性增厚,光反射性降低,弱反射区域扩大;CME:中心凹增厚伴视网膜内囊样改变,弱反射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腔,并有强反射间隔将囊状空间分开;SRD: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RPE上方可见液性无反射空腔。若患眼同时存在两种类型时,按优势类型分类。FFA检查常规操作完成。参照文献[11]的分类方法将DME分为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弥漫性囊性渗漏型。局灶性渗漏型:微动脉瘤或局限性扩张的毛细血管渗漏的病灶区域;弥漫性渗漏型:广泛且边界不清的渗漏,累及整个中心凹;弥漫性囊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晚期黄斑囊腔内可见染料聚积。所有患眼图像资料判读由两名经图片分类培训的眼底病专科医师独立进行,若读片结果不一致,则由第三名高年资眼底病医师进行判读。
40例65只眼中,男性22例36只眼,女性18例29只眼;年龄(60.14±10.42)(25~83)岁。患眼logMAR BCVA为0.596(0,2);CMT为370.45(204,714)μm;距离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为10.20(5.74,16.55)mm3。DME OCT分型,DRT型、CME型、SRD型分别为19、36、10只眼;FFA分型,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弥漫性囊性渗漏型分别为16、25、6只眼。
采用SPSS22.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者以四分位数间距[M(P75,P25)]表示。检出率的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对RMDR和RMDL眼底成像DME检出的一致性进行分析。以Kappa值≥0.75为一致性较好,0.4~<0.75为一致性中等,<0.4为一致性较差[12]。计算RM-SLO在不同DME类型中的检出率。能否被RM-SLO识别DME者间CMT、黄斑体积比较,因变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RM-SLO检出情况与DME类型、CMT、黄斑体积的相关性以及BCVA与DME类型、CMT、黄斑体积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5只眼中,RMDR、RMDL眼底成像检出DME分别为46(70.77%,46/65)、48(73.85%,48/65)只眼;RMDR、RMDL眼底成像对DME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0,P<0.001)。
RMDR、RMDL眼底成像对DME OCT分型中DRT型检出率较低,CME型、SRD型检出率较高;对DME FFA分型中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检出率较为一致,弥漫性囊性渗漏型检出率高(表1,图1)。


RM-SLO能、不能识别DME者分别为52、13只眼。两者CMT分别为389.96(204,714)、292.38(229,391)μm;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分别为10.30(5.74,16.55)、9.78(7.71,12.65) mm3。RM-SLO能、不能识别DME者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7,P=0.013);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59,P=0.19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M-SLO能否识别DME与CMT、OCT分型呈显著相关(r=0.310、0.365,P=0.120、0.003);与FFA分型、黄斑体积无相关性(r=0.113、0.117,P=0.449、0.352)。BCVA与CMT及黄斑体积显著相关(r=0.307、0.269,P=0.013、0.030);与OCT、FFA分型均无相关(r=0.051、0.175,P=0.684、0.240)
3 讨论
黄斑水肿在临床上被定义为视网膜组织中水分的增加导致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DME诊断主要依赖于眼底彩色照相、OCT、FFA等传统成像技术。RM-SLO眼底成像作为新型无创成像模式,在成像原理上对传统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进行改进。cSLO成像采用能够穿透更深层次的红外激光发射,并通过环形光圈接收反向散射光。RM-SLO眼底成像则使用部分环形光圈,该光路收集来自一个方向的反向散射光,并阻挡来自其他方向的反向散射光。通过偏转光圈的散射光给异常特征带来阴影,从而增强其对比度和轮廓,形成立体的伪三维图像。根据环形孔的偏侧性不同,分为右偏和左偏环形孔,分别对应形成RMDR和RMDL影像[1]。既往研究已证实RM-SLO应用于DME患者中可以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囊样间隙,且可立体显示出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13]。在显示层次丰富的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同时,可呈现病变的立体形态和结构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RMDR、RMDL眼底成像对DME的检出率分别为70.77%(46/65)、73.85%(48/65)只眼,且两者对DME检出的一致性较好。这提示其对于DME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尽管两者对DME的检出性一致性较高,但在部分患者中存在差异,其原因是由于RMDR、RMDL在成像中收集散射光的偏侧性不同,因此当DME程度不完全水平时,同一病灶在RMDR、RMDL眼底成像中的立体程度存在差异。
OCT是一种产生高分辨率视网膜横切面图像的成像技术[14],通过横断面扫描(B扫描)有助于了解DME的病理形态,但纵向扫描较难显示囊样水肿的范围、观察大面积的病变及其立体形态。既往研究表明,RM-SLO眼底成像可以清楚显示CME范围,有助于CME的定量分析和疗效评估,并具有快速、非侵入特点,有助于随访观察[15]。本研究结果显示,RMDR、RMDL眼底成像对CME型、SRD型的检出率分别为77.78%、77.78%和100.00%、90.00%,而DRT型检出率较低,分别为42.11%、57.89%。其原因是由于CME型在OCT中表现为弱反射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腔,并有强反射间隔将囊状空间分开;SRD型在RPE上方可见液性无反射空腔。RM-SLO可以使散射光产生阴影,且散射光穿过整个视网膜层[15],因此可以勾勒出不同层次的囊状间隙的轮廓。而DRT型表现为视网膜厚度增加,当DME边界和高度增加不显著时,难以在RM-SLO眼底成像中显示。本研究结果显示,RM-SLO能否识别DME与CMT、OCT分型呈显著相关,而与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无显著相关,基于其成像原理,CMT较厚的患眼更易于增强对比度和轮廓,从而形成更为立体的三维图像,更易于DME的识别;而黄斑体积较大的患眼可能表现为弥漫性水肿增厚而非局部显著增厚,因此部分患眼不易于被RM-SLO识别。
本研究结果显示,DME患眼BCVA与CMT及黄斑体积显著相关,而与OCT、FFA分型无显著相关。DME患者BCVA与CMT的相关性既往研究已证实,但CMT不被建议替代BCVA以指导临床[16]。既往研究也发现BCVA与黄斑水肿OCT、FFA分型的相关性[11]。本研究未得出类似结论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尚未排除曾行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治疗DME的患者,因此BCVA并非基线视力,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
FFA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及早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在DR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FFA相较于眼底彩色照相可以更早发现黄斑水肿[17]。但FFA作为侵入性检查,且有一定禁忌症,其在随访过程中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并且FFA中黄斑区异常血管的渗漏也会影响对DME形态的观察。本研究结果显示,行FFA检查的47只眼中,RMDR、RMDL眼底成像在弥漫性囊性渗漏型检出率均为100.00%,而对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的检出率相对较低,分别为68.75%、62.50%和68.00%、76.00%。这是由于FFA上表现为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并不总是伴有视网膜厚度增加和囊腔样改变,因此在RM-SLO眼底成像中不易识别。
尽管OCT检查在评估DME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优势,但仅从OCT的断面扫描(B扫描)难以判断DME的范围。RM-SLO眼底成像同为非侵入性检查,具有采集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弥补OCT检查的局限性,有助于临床中判断DME的程度和范围。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其结果可能产生偏倚。此外,RM-SLO眼底成像对具有视网膜层间囊腔和视网膜下积液的DME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对OCT表现为弥漫性视网膜增厚型的DME及CMT较低的DME在RM-SLO眼底成像中不易识别。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力下降及致盲的最常见原因,通过早期诊断、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目前临床上用于评估DME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是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通过纵向扫描能体现水肿程度和病理形态,但不能直观显示水平面上黄斑水肿范围。FFA可以显示黄斑水肿水平方向范围,但其为侵入性检查手段,存在检查禁忌症。共焦激光后照法(RM-SLO)眼底成像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成像方法,通过限制环形光圈的开口,使其分别从左侧或右侧横向偏离共焦光路,仅收集来自一个方向的散射光线,其他方向的散射光被阻挡形成阴影,在高穿透力的红外激光扫描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神经上皮及深层视网膜结构通过高对比度清晰成像,最终得到清晰的伪三维立体图像[1]。针对其特有的成像性质,已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多种眼底疾病的眼底成像,如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玻璃膜疣细微变化的监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RPE病变的成像、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形态学观察等[2-4]。既往有研究报道了RM-SLO眼底成像可以更全面显示黄斑水肿范围并指导激光光凝治疗[5],但其对DME的检出率鲜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RM- SLO眼底成像在FFA、OCT黄斑水肿不同分型中的检出率,初步分析RM-SLO眼底成像DME检出情况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体积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描述研究。本研究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H2022-031-K-31-01);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1年3~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DME患者40例65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1型或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6];(2)OCT检查CMT≥200 μm[7];(3)图像聚焦清晰可以清晰识别视网膜血管。排除标准:(1)黄斑水肿继发于除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病因;(2)除DR外其他视神经、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病变等;(3)既往有玻璃体切割手术等眼底手术史;(4)屈光间质混浊影响视力及图像质量;(3)图像离焦,不能清晰识别视网膜血管。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OCT、RM-SLO眼底成像检查。同时行FFA检查47只眼。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
采用日本Nidek株式会社超广角激光眼底成像系统Mirante SLO行RM-SLO眼底成像检查,包括右侧、左侧后照法(RMDR、RMDL)眼底成像。波长790 nm,采集范围89°。DME定义为边界清晰的弥漫性或囊腔样隆起灶。RMDR、RMDL中一项或一项以上能识别DME为RM-SLO能识别DME,反之则为RM-SLO不能识别DME。观察RMDR、RMDL眼底成像检测DME的一致性。
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对患眼行OCT、FFA检查。OCT仪检查,黄斑区垂直扫描,扫描区域20°×15°。设备自带软件测量CMT、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CMT定义为内界膜至RPE外界的视网膜厚度。参照文献[8-10]的方法并依据OCT图像特征将DME分为弥漫性视网膜增厚(DRT)型、黄斑囊样水肿(CME)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型。DRT:视网膜呈海绵状弥漫性增厚,光反射性降低,弱反射区域扩大;CME:中心凹增厚伴视网膜内囊样改变,弱反射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腔,并有强反射间隔将囊状空间分开;SRD: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RPE上方可见液性无反射空腔。若患眼同时存在两种类型时,按优势类型分类。FFA检查常规操作完成。参照文献[11]的分类方法将DME分为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弥漫性囊性渗漏型。局灶性渗漏型:微动脉瘤或局限性扩张的毛细血管渗漏的病灶区域;弥漫性渗漏型:广泛且边界不清的渗漏,累及整个中心凹;弥漫性囊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晚期黄斑囊腔内可见染料聚积。所有患眼图像资料判读由两名经图片分类培训的眼底病专科医师独立进行,若读片结果不一致,则由第三名高年资眼底病医师进行判读。
40例65只眼中,男性22例36只眼,女性18例29只眼;年龄(60.14±10.42)(25~83)岁。患眼logMAR BCVA为0.596(0,2);CMT为370.45(204,714)μm;距离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为10.20(5.74,16.55)mm3。DME OCT分型,DRT型、CME型、SRD型分别为19、36、10只眼;FFA分型,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弥漫性囊性渗漏型分别为16、25、6只眼。
采用SPSS22.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者以四分位数间距[M(P75,P25)]表示。检出率的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对RMDR和RMDL眼底成像DME检出的一致性进行分析。以Kappa值≥0.75为一致性较好,0.4~<0.75为一致性中等,<0.4为一致性较差[12]。计算RM-SLO在不同DME类型中的检出率。能否被RM-SLO识别DME者间CMT、黄斑体积比较,因变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RM-SLO检出情况与DME类型、CMT、黄斑体积的相关性以及BCVA与DME类型、CMT、黄斑体积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5只眼中,RMDR、RMDL眼底成像检出DME分别为46(70.77%,46/65)、48(73.85%,48/65)只眼;RMDR、RMDL眼底成像对DME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0,P<0.001)。
RMDR、RMDL眼底成像对DME OCT分型中DRT型检出率较低,CME型、SRD型检出率较高;对DME FFA分型中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检出率较为一致,弥漫性囊性渗漏型检出率高(表1,图1)。


RM-SLO能、不能识别DME者分别为52、13只眼。两者CMT分别为389.96(204,714)、292.38(229,391)μm;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分别为10.30(5.74,16.55)、9.78(7.71,12.65) mm3。RM-SLO能、不能识别DME者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7,P=0.013);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59,P=0.19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M-SLO能否识别DME与CMT、OCT分型呈显著相关(r=0.310、0.365,P=0.120、0.003);与FFA分型、黄斑体积无相关性(r=0.113、0.117,P=0.449、0.352)。BCVA与CMT及黄斑体积显著相关(r=0.307、0.269,P=0.013、0.030);与OCT、FFA分型均无相关(r=0.051、0.175,P=0.684、0.240)
3 讨论
黄斑水肿在临床上被定义为视网膜组织中水分的增加导致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DME诊断主要依赖于眼底彩色照相、OCT、FFA等传统成像技术。RM-SLO眼底成像作为新型无创成像模式,在成像原理上对传统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进行改进。cSLO成像采用能够穿透更深层次的红外激光发射,并通过环形光圈接收反向散射光。RM-SLO眼底成像则使用部分环形光圈,该光路收集来自一个方向的反向散射光,并阻挡来自其他方向的反向散射光。通过偏转光圈的散射光给异常特征带来阴影,从而增强其对比度和轮廓,形成立体的伪三维图像。根据环形孔的偏侧性不同,分为右偏和左偏环形孔,分别对应形成RMDR和RMDL影像[1]。既往研究已证实RM-SLO应用于DME患者中可以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囊样间隙,且可立体显示出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13]。在显示层次丰富的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同时,可呈现病变的立体形态和结构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RMDR、RMDL眼底成像对DME的检出率分别为70.77%(46/65)、73.85%(48/65)只眼,且两者对DME检出的一致性较好。这提示其对于DME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尽管两者对DME的检出性一致性较高,但在部分患者中存在差异,其原因是由于RMDR、RMDL在成像中收集散射光的偏侧性不同,因此当DME程度不完全水平时,同一病灶在RMDR、RMDL眼底成像中的立体程度存在差异。
OCT是一种产生高分辨率视网膜横切面图像的成像技术[14],通过横断面扫描(B扫描)有助于了解DME的病理形态,但纵向扫描较难显示囊样水肿的范围、观察大面积的病变及其立体形态。既往研究表明,RM-SLO眼底成像可以清楚显示CME范围,有助于CME的定量分析和疗效评估,并具有快速、非侵入特点,有助于随访观察[15]。本研究结果显示,RMDR、RMDL眼底成像对CME型、SRD型的检出率分别为77.78%、77.78%和100.00%、90.00%,而DRT型检出率较低,分别为42.11%、57.89%。其原因是由于CME型在OCT中表现为弱反射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腔,并有强反射间隔将囊状空间分开;SRD型在RPE上方可见液性无反射空腔。RM-SLO可以使散射光产生阴影,且散射光穿过整个视网膜层[15],因此可以勾勒出不同层次的囊状间隙的轮廓。而DRT型表现为视网膜厚度增加,当DME边界和高度增加不显著时,难以在RM-SLO眼底成像中显示。本研究结果显示,RM-SLO能否识别DME与CMT、OCT分型呈显著相关,而与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无显著相关,基于其成像原理,CMT较厚的患眼更易于增强对比度和轮廓,从而形成更为立体的三维图像,更易于DME的识别;而黄斑体积较大的患眼可能表现为弥漫性水肿增厚而非局部显著增厚,因此部分患眼不易于被RM-SLO识别。
本研究结果显示,DME患眼BCVA与CMT及黄斑体积显著相关,而与OCT、FFA分型无显著相关。DME患者BCVA与CMT的相关性既往研究已证实,但CMT不被建议替代BCVA以指导临床[16]。既往研究也发现BCVA与黄斑水肿OCT、FFA分型的相关性[11]。本研究未得出类似结论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尚未排除曾行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治疗DME的患者,因此BCVA并非基线视力,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
FFA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及早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在DR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FFA相较于眼底彩色照相可以更早发现黄斑水肿[17]。但FFA作为侵入性检查,且有一定禁忌症,其在随访过程中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并且FFA中黄斑区异常血管的渗漏也会影响对DME形态的观察。本研究结果显示,行FFA检查的47只眼中,RMDR、RMDL眼底成像在弥漫性囊性渗漏型检出率均为100.00%,而对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的检出率相对较低,分别为68.75%、62.50%和68.00%、76.00%。这是由于FFA上表现为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并不总是伴有视网膜厚度增加和囊腔样改变,因此在RM-SLO眼底成像中不易识别。
尽管OCT检查在评估DME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优势,但仅从OCT的断面扫描(B扫描)难以判断DME的范围。RM-SLO眼底成像同为非侵入性检查,具有采集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弥补OCT检查的局限性,有助于临床中判断DME的程度和范围。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其结果可能产生偏倚。此外,RM-SLO眼底成像对具有视网膜层间囊腔和视网膜下积液的DME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对OCT表现为弥漫性视网膜增厚型的DME及CMT较低的DME在RM-SLO眼底成像中不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