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晏颖, 刘然, 高铖苑, 丁琴, 陈晓. 硅油眼脉络膜厚度变化及机制初步探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8): 625-62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191231-00419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既往研究证实硅油填充可导致脉络膜厚度变薄[1-2],但其机制不明。有学者提出硅油的毒性作用导致脉络膜缺血萎缩,或是由于硅油填充影响Müller细胞对K+、Na+和水的转运功能,间接导致脉络膜变薄[1, 3-4]。但均缺乏循证医学依据。1995年,有学者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发现屈光状态可引起脉络膜厚度的变化[5-7]。然而,既往对硅油眼脉络膜厚度的观察均忽略了硅油填充眼屈光呈远视状态。我们推测,硅油眼脉络膜变薄的原因或许与硅油填充下远视状态相关。为此,本研究观察了一组硅油填充眼屈光矫正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并与对侧眼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RRD未累及黄斑区;(2)PPV联合硅油填充;(3)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排除标准:(1)双眼既往有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者;(2)中高度近视者;(3)IOL或无晶状体眼者;(4)按晶状体分级标准Ⅲ分级白内障程度超过C2N2P1[8];(5)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6)患有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者。
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患眼均行BCVA、眼压、医学验光、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OCT检查。由同一位验光师对硅油眼验光,记录硅油眼屈光度数;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硅油眼根据验光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
患者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7.90±7.83)岁;病程1~8周,平均病程(3.30±2.08)周;眼压8.0~16.2 mmHg,平均眼压(12.20±2.24)mmHg;logMAR BCVA 0.1~0.6,平均logMAR BCVA 0.31±0.14。手术后1个月,眼压13.1~21.0 mmHg,平均眼压(16.3±2.33)mmHg;logMAR BCVA 0.0~0.2,平均logMAR BCVA 0.12±0.07。手术前与手术后1个月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P<0.001);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11,P>0.05)。
为避免脉络膜厚度日间波动导致的测量误差[9],硅油眼戴镜前后及对侧眼均于上午9:00~10:00采用日本Topcon公司DRI OCT-1 Atlantis仪测量SFCT。选择脉络膜模式,单条线性扫描,线长6 mm,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进行水平及垂直扫描。采用自动实时眼球追踪技术进行100次扫描,仪器再将自动实时采集的多幅图像叠加取均值降噪后,获得该截面的全层脉络膜图像。所有操作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OCT图像评分≥60[10]。采用系统自带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脉络膜厚度定义为RPE细胞基底膜至巩膜-脉络膜界面反射线间的距离。观察者手动调整分层线,直至获得理想的图像信息。应用系统自带软件中的卡尺工具于中心凹处手动测量垂直于RPE的SFCT;同样方法测量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分别距离黄斑中心凹0.5、1.0、1.5 mm的脉络膜厚度(图1)。

采用SPSS22.0软件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后硅油眼、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屈光度+4.5~+9.5 D,平均屈光度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276.32±17.63)μm;硅油眼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 P<0.001);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 P>0.05)(图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RRD视网膜复位后1个月硅油眼黄斑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结果与Odrobina等[1]、Karimi等[2]研究结果一致。Karimi等[2]发现,手术后3~6、6~9、9~18个月手术眼与对侧眼比较,平均SFCT分别减少14.8、25.5、62.1 µ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gawara等[11]研究显示,RRD患眼脉络膜厚度与对侧眼比较无明显差异,且PPV对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影响[12]。上述结果提示,视网膜脱离患眼PPV后硅油填充状态下SFCT变薄的主要原因是硅油填充。
1995年Wildsoet和Wallman[6]研究发现,小鸡佩戴眼镜诱导屈光状态5 d后,近视状态下脉络膜变厚,而远视状态下脉络膜变薄。作者推测,近视状态下焦点位于视网膜前方,为获取清晰物像,脉络膜反应性变厚以推动视网膜向焦点移动;相反,远视状态下,焦点位于视网膜后,脉络膜变薄使视网膜向焦点靠近。Poukens等[7]通过眼球解剖结果推断猴、人等灵长类动物,黄斑区为“靠近焦点”脉络膜厚度也存在同样的调节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硅油眼均为远视状态,SFCT变薄可以通过远视矫正恢复。我们推测,硅油填充眼为远视眼,成像焦点位于视网膜后,脉络膜调节性变薄,使视网膜黄斑区跟随其向后移位,以靠近焦点,以获得清晰的物像;相反,当佩戴角膜接触镜矫正远视状态后,成像焦点前移,脉络膜变厚,推动视网膜黄斑区前移接近焦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仅观察硅油填充后1个月的脉络膜厚度。在之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更加深入地研究硅油眼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和机制。
既往研究证实硅油填充可导致脉络膜厚度变薄[1-2],但其机制不明。有学者提出硅油的毒性作用导致脉络膜缺血萎缩,或是由于硅油填充影响Müller细胞对K+、Na+和水的转运功能,间接导致脉络膜变薄[1, 3-4]。但均缺乏循证医学依据。1995年,有学者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发现屈光状态可引起脉络膜厚度的变化[5-7]。然而,既往对硅油眼脉络膜厚度的观察均忽略了硅油填充眼屈光呈远视状态。我们推测,硅油眼脉络膜变薄的原因或许与硅油填充下远视状态相关。为此,本研究观察了一组硅油填充眼屈光矫正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并与对侧眼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RRD未累及黄斑区;(2)PPV联合硅油填充;(3)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排除标准:(1)双眼既往有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者;(2)中高度近视者;(3)IOL或无晶状体眼者;(4)按晶状体分级标准Ⅲ分级白内障程度超过C2N2P1[8];(5)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6)患有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者。
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患眼均行BCVA、眼压、医学验光、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OCT检查。由同一位验光师对硅油眼验光,记录硅油眼屈光度数;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硅油眼根据验光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
患者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7.90±7.83)岁;病程1~8周,平均病程(3.30±2.08)周;眼压8.0~16.2 mmHg,平均眼压(12.20±2.24)mmHg;logMAR BCVA 0.1~0.6,平均logMAR BCVA 0.31±0.14。手术后1个月,眼压13.1~21.0 mmHg,平均眼压(16.3±2.33)mmHg;logMAR BCVA 0.0~0.2,平均logMAR BCVA 0.12±0.07。手术前与手术后1个月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P<0.001);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11,P>0.05)。
为避免脉络膜厚度日间波动导致的测量误差[9],硅油眼戴镜前后及对侧眼均于上午9:00~10:00采用日本Topcon公司DRI OCT-1 Atlantis仪测量SFCT。选择脉络膜模式,单条线性扫描,线长6 mm,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进行水平及垂直扫描。采用自动实时眼球追踪技术进行100次扫描,仪器再将自动实时采集的多幅图像叠加取均值降噪后,获得该截面的全层脉络膜图像。所有操作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OCT图像评分≥60[10]。采用系统自带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脉络膜厚度定义为RPE细胞基底膜至巩膜-脉络膜界面反射线间的距离。观察者手动调整分层线,直至获得理想的图像信息。应用系统自带软件中的卡尺工具于中心凹处手动测量垂直于RPE的SFCT;同样方法测量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分别距离黄斑中心凹0.5、1.0、1.5 mm的脉络膜厚度(图1)。

采用SPSS22.0软件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后硅油眼、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屈光度+4.5~+9.5 D,平均屈光度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276.32±17.63)μm;硅油眼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 P<0.001);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 P>0.05)(图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RRD视网膜复位后1个月硅油眼黄斑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结果与Odrobina等[1]、Karimi等[2]研究结果一致。Karimi等[2]发现,手术后3~6、6~9、9~18个月手术眼与对侧眼比较,平均SFCT分别减少14.8、25.5、62.1 µ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gawara等[11]研究显示,RRD患眼脉络膜厚度与对侧眼比较无明显差异,且PPV对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影响[12]。上述结果提示,视网膜脱离患眼PPV后硅油填充状态下SFCT变薄的主要原因是硅油填充。
1995年Wildsoet和Wallman[6]研究发现,小鸡佩戴眼镜诱导屈光状态5 d后,近视状态下脉络膜变厚,而远视状态下脉络膜变薄。作者推测,近视状态下焦点位于视网膜前方,为获取清晰物像,脉络膜反应性变厚以推动视网膜向焦点移动;相反,远视状态下,焦点位于视网膜后,脉络膜变薄使视网膜向焦点靠近。Poukens等[7]通过眼球解剖结果推断猴、人等灵长类动物,黄斑区为“靠近焦点”脉络膜厚度也存在同样的调节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硅油眼均为远视状态,SFCT变薄可以通过远视矫正恢复。我们推测,硅油填充眼为远视眼,成像焦点位于视网膜后,脉络膜调节性变薄,使视网膜黄斑区跟随其向后移位,以靠近焦点,以获得清晰的物像;相反,当佩戴角膜接触镜矫正远视状态后,成像焦点前移,脉络膜变厚,推动视网膜黄斑区前移接近焦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仅观察硅油填充后1个月的脉络膜厚度。在之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更加深入地研究硅油眼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和机制。